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0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 | 第7-8页 |
1.3.1 学术论文 | 第7-8页 |
1.3.2 研究专著 | 第8页 |
1.3.3 发展趋势 | 第8页 |
1.4 项目应用前景和学术价值 | 第8-10页 |
2 叙事策略与人物形象 | 第10-19页 |
2.1 主人公的四个维度 | 第10-12页 |
2.1.1 人物的目标 | 第10-11页 |
2.1.2 人物的勇气 | 第11页 |
2.1.3 人物的处境 | 第11页 |
2.1.4 人物的执着 | 第11-12页 |
2.2 人物原型 | 第12-19页 |
2.2.1 男性角色:迷失的英雄 | 第12-14页 |
2.2.2 女性角色:独立的女性 | 第14-19页 |
3 叙事策略与人物关系 | 第19-26页 |
3.1 主人公与同行者关系 | 第19-23页 |
3.1.1 主人公与家人 | 第19-20页 |
3.1.2 主人公与伙伴 | 第20-21页 |
3.1.3 主人公与恋人 | 第21-22页 |
3.1.4 主人公与导师 | 第22-23页 |
3.2 主人公与“敌人” | 第23-26页 |
3.2.1 主人公与自然界 | 第23-24页 |
3.2.2 主人公与警察 | 第24页 |
3.2.3 主人公与家庭 | 第24-25页 |
3.2.4 主人公与潜意识 | 第25-26页 |
4 叙事策略与空间形态 | 第26-36页 |
4.1 城市空间的意识形态 | 第26-30页 |
4.2 自然空间的意识形态 | 第30-32页 |
4.3 心理空间:心理空间的意识形态 | 第32-36页 |
5 叙事策略和故事节奏 | 第36-42页 |
5.1 人物成长弧线与功能 | 第36-37页 |
5.2 公路电影的叙事节拍和具体示例 | 第37-42页 |
6 叙事策略与意识形态 | 第42-49页 |
6.1 对文明社会的异化的反抗,父权社会的突围和回归 | 第42-45页 |
6.2 青春的姿态和乌托邦的想象 | 第45-46页 |
6.3 个体的镜子:错综复杂的记忆和欲望 | 第46-49页 |
7 文化符号与叙事策略 | 第49-54页 |
7.1 旅程的象征:汽车/摩托车 | 第49页 |
7.2 暴力或者死亡的象征:枪 | 第49-50页 |
7.3 性的象征:毒品/摇滚/酒 | 第50-51页 |
7.4 记录的象征:摄影机/录音机/日记 | 第51-54页 |
8 结语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