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9页 |
| 1.1 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的基本概念 | 第14-15页 |
| 1.2 CIADS发展计划 | 第15-16页 |
| 1.3 ADS注入器Ⅱ前端介绍 | 第16-18页 |
| 1.4 CIADS基于束损控制的LEBT概念提出 | 第18-21页 |
| 1.5 世界上主要的高流强加速器的LEBT调研 | 第21-28页 |
| 1.5.1 直线型LEBT | 第22-25页 |
| 1.5.2 偏转型LEBT | 第25-28页 |
| 1.6 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束流传输的基本理论 | 第29-41页 |
| 2.1 束流发射度及相空间传输 | 第29-33页 |
| 2.1.1 相空间 | 第29页 |
| 2.1.2 刘维定理 | 第29-30页 |
| 2.1.3 束流相椭圆及发射度 | 第30-32页 |
| 2.1.4 束流特性矩阵 | 第32-33页 |
| 2.2 横向运动及横向聚焦元件 | 第33-38页 |
| 2.2.1 横向运动 | 第33页 |
| 2.2.2 横向聚焦元件 | 第33-38页 |
| 2.3 纵向运动 | 第38-41页 |
| 第三章 LEBT动力学设计 | 第41-66页 |
| 3.1 LEBT段动力学参数选定 | 第41-44页 |
| 3.1.1 空间电荷补偿因子 | 第41-42页 |
| 3.1.2 分析铁偏转角及边缘角 | 第42-43页 |
| 3.1.3 其他参数 | 第43-44页 |
| 3.2 LEBT动力学模拟 | 第44-50页 |
| 3.2.1 Lattice设计 | 第44-45页 |
| 3.2.2 空间电荷效应补偿对Lattice影响 | 第45-47页 |
| 3.2.3 单粒子模型及粒子云模型优化 | 第47-49页 |
| 3.2.4 杂质离子跟踪 | 第49-50页 |
| 3.3 束流整形研究 | 第50-59页 |
| 3.3.1 “点光源”概念 | 第50-51页 |
| 3.3.2 “点光源”刮束模拟 | 第51-54页 |
| 3.3.3 “点光源”刮束模拟验证 | 第54-56页 |
| 3.3.4 基于“点光源”刮束的流强调制 | 第56-59页 |
| 3.4 CIADS LEBT动力学优化设计 | 第59-61页 |
| 3.5 CIADS双离子源LEBT考虑及设计 | 第61-66页 |
| 3.5.1 双离子源LEBT需求及设计考虑分析 | 第61-62页 |
| 3.5.2 双离子源LEBT动力学优化设计 | 第62-66页 |
| 第四章 ADS束流调试中BPM offset标定 | 第66-76页 |
| 4.1 注入器Ⅱ MEBT介绍 | 第66-68页 |
| 4.2 BPM offset传统标定方法 | 第68-69页 |
| 4.3 “示零法”概念及原理 | 第69-71页 |
| 4.4 实验验证平台及MEBT磁铁参数 | 第71-73页 |
| 4.5 实验数据获取及误差分析 | 第73-7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5.1 结论 | 第76-77页 |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附录一 ADS LEBT设计输入文件 | 第82-83页 |
| 附录二 点光源刮束输入文件 | 第83-85页 |
| 附录三 CIADS单离子源LEBT Lattice设计文件 | 第85-87页 |
| 附录四 CIADS双离子源LEBT Lattice设计文件 | 第87-89页 |
| 附录五 实验大厅离子源引出束流分析 | 第89-92页 |
| 附录六 螺线管像差分析 | 第92-94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