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类分析的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际航运中心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研究 | 第12-13页 |
1.2.3 聚类分析的应用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国际航运中心相关基础理论 | 第17-24页 |
2.1 国际航运中心的内涵 | 第17-18页 |
2.2 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演变规律 | 第18-21页 |
2.2.1 空间转移 | 第18-19页 |
2.2.2 功能演进 | 第19-21页 |
2.3 国际航运中心分类 | 第21-24页 |
2.3.1 按范围划分 | 第21页 |
2.3.2 按功能划分 | 第21-24页 |
第3章 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判定方法选取 | 第24-33页 |
3.1 判定原则 | 第24页 |
3.1.1 科学性原则 | 第24页 |
3.1.2 适用性原则 | 第24页 |
3.1.3 可行性原则 | 第24页 |
3.2 判定方法选择依据及方法介绍 | 第24-30页 |
3.2.1 选择依据 | 第24-25页 |
3.2.2 主成分分析 | 第25-28页 |
3.2.3 聚类分析 | 第28-30页 |
3.3 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30-33页 |
3.3.1 指标选择 | 第30-32页 |
3.3.2 数据来源 | 第32-33页 |
第4章 典型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判定 | 第33-47页 |
4.1 典型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概况 | 第33-36页 |
4.1.1 伦敦国际航运中心 | 第33页 |
4.1.2 香港国际航运中心 | 第33-34页 |
4.1.3 纽约国际航运中心 | 第34-35页 |
4.1.4 鹿特丹国际航运中心 | 第35页 |
4.1.5 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 | 第35-36页 |
4.1.6 东京国际航运中心 | 第36页 |
4.2 典型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判定过程 | 第36-44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4.3.1 模式一——货流中转型 | 第44-45页 |
4.3.2 模式二——航运服务型 | 第45-46页 |
4.3.3 模式三——腹地集散型 | 第46-47页 |
第5章 大连航运中心发展模式选择 | 第47-54页 |
5.1 大连航运中心现状分析 | 第47-48页 |
5.2 判别分析 | 第48-50页 |
5.2.1 判别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5.2.2 判别分析法的数学描述 | 第49-50页 |
5.3 大连航运中心发展模式判别 | 第50-52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相关系数矩阵表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