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

基于自适应分组长度的调度算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符号说明表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页
    1.2 研究现状第9-12页
        1.2.1 自适应分组长度技术第9-11页
        1.2.2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第11页
        1.2.3 多信道调度算法第11-12页
    1.3 研究目的及贡献第12-13页
    1.4 论文结构安排第13-14页
第二章 T-PK组包策略第14-17页
    2.1 系统模型介绍第14-15页
    2.2 T-PK组包策略第15-16页
    2.3 本章小结第16-17页
第三章 K-PK组包策略和算法第17-29页
    3.1 K-PK组包策略第17-18页
    3.2 K-PK组包策略的理论计算第18-20页
        3.2.1 服务延迟的计算第18-19页
        3.2.2 等待延迟的计算第19页
        3.2.3 组包延迟的计算第19-20页
    3.3 K-PK组包算法第20-21页
    3.4 K-PK组包策略模拟仿真第21-26页
        3.4.1 BSC信道第21-22页
        3.4.2 仿真场景设置第22页
        3.4.3 K-PK组包策略模拟结果第22-26页
    3.5 K-PK组包算法模拟仿真第26-28页
        3.5.1 信道模型及参数设置第26-27页
        3.5.2 K-PK组包算法模拟结果第27-28页
    3.6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四章 自适应调制编码第29-37页
    4.1 基础理论介绍第29-30页
    4.2 自适应调制编码模型第30-31页
    4.3 自适应调制编码模拟第31-36页
        4.3.1 仿真场景设置第31页
        4.3.2 自适应调制编码模拟结果第31-35页
        4.3.3 基于AMC的自适应分组长度方案第35-36页
    4.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五章 基于K-PK组包策略和AMC的多信道调度算法第37-52页
    5.1 应用场景第37-38页
    5.2 系统模型介绍第38-39页
    5.3 多信道调度算法描述第39-45页
    5.4 多信道调度算法模拟仿真第45-50页
        5.4.1 性能指标第45-46页
        5.4.2 仿真场景设置第46-47页
        5.4.3 多信道调度算法模拟结果第47-50页
    5.5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2-54页
    6.1 论文工作总结第52-53页
    6.2 研究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的清单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试析水墨人物画意象表现的趣味性
下一篇:“70后”水墨在当代中国画发展中的意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