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二氧化钛纳米带/线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课题背景第9-10页
    1.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第10-12页
        1.2.1 半导体光催化剂第10-11页
        1.2.2 二氧化钛光催化机理第11-12页
    1.3 二氧化钛纳米带/线的制备第12-14页
        1.3.1 阳极氧化法第12页
        1.3.2 模板法第12-13页
        1.3.3 水热法第13-14页
    1.4 二氧化钛光催化的应用第14-16页
        1.4.1 光催化分解水产氢第14页
        1.4.2 光催化降解污染物第14-15页
        1.4.3 光催化抗菌、消毒第15页
        1.4.4 光催化自洁净材料第15-16页
    1.5 二氧化钛光催化剂表面改性第16-18页
        1.5.1 半导体复合第16-17页
        1.5.2 二氧化钛表面沉积贵金属第17页
        1.5.3 二氧化钛表面敏化第17-18页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以二氧化钛纳米粉为钛源的纳米带的制备第19-30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实验部分第19-22页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19-20页
        2.2.2 实验过程第20-21页
        2.2.3 性能表征第21页
        2.2.4 光催化性能检测第21-2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2-26页
        2.3.1 氢氧化钠浓度对二氧化钛纳米带形貌的影响第22-23页
        2.3.2 煅烧热处理的制度确定第23-24页
        2.3.3 不同煅烧温度对二氧化钛纳米带晶型的影响第24-25页
        2.3.4 二氧化钛纳米带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第25-26页
    2.4 二氧化钛纳米带的生长机理第26-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以钛片为钛源的二氧化钛纳米线的制备第30-45页
    3.1 引言第30-31页
    3.2 实验部分第31-33页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31页
        3.2.2 实验过程第31-32页
        3.2.3 实验方案第32-33页
        3.2.4 性能表征第33页
        3.2.5 光催化性能检测第3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3-40页
        3.3.1 实验最佳参数的确定第33-37页
        3.3.2 二氧化钛纳米线薄膜及其前驱体的SEM分析第37-39页
        3.3.3 二氧化钛纳米线薄膜的光学性能研究第39-40页
        3.3.4 二氧化钛纳米线薄膜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第40页
    3.4 二次水热法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线薄膜第40-43页
    3.5 以钛片为钛源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线薄膜的机理第43-44页
    3.6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Ag掺杂的二氧化钛纳米带/线薄膜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第45-55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实验部分第45-47页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45-46页
        4.2.2 实验过程第46-47页
        4.2.3 性能表征第47页
        4.2.4 光催化性能检测第4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7-52页
        4.3.1 Ag沉积的二氧化钛纳米带/线的图像分析第47-48页
        4.3.2 不同AgNO3浓度下试样的XRD图谱第48-49页
        4.3.3 不同AgNO3浓度下试样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第49-50页
        4.3.4 光催化性能检测第50-52页
    4.4 Ag沉积二氧化钛纳米带/线薄膜的光催化机理第52-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5-58页
    5.1 本文总结第55-57页
    5.2 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3页
致谢第63-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景观--以野口勇的作品为例
下一篇:废旧衣物在陶瓷产品包装中的应用--以缙云陶舍的包装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