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基于物联网的电池组防盗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电池组防盗应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第15页
    1.4 论文的结构第15-17页
第二章 ZIGBEE网络概述第17-24页
    2.1 ZIGBEE技术简述第17-18页
        2.1.1 ZigBee的起源第17页
        2.1.2 ZigBee的特点第17-18页
        2.1.3 ZigBee标准架构第18页
    2.2 ZIGBEE无线网络概述第18-20页
        2.2.1 IEEE 802.15.4第18页
        2.2.2 网络配置第18-19页
        2.2.3 网络关联第19-20页
    2.3 ZIGBEE无线网络架构第20-23页
        2.3.1 ZigBee的PHY层第20-22页
        2.3.2 ZigBee的MAC层第22页
        2.3.3 ZigBee网络层第22页
        2.3.4 ZigBee应用层第22-23页
    2.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定位原理及算法第24-28页
    3.1 定位原理第24-25页
    3.2 定位算法第25-27页
    3.3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四章 电池组防盗系统总体设计第28-31页
    4.1 系统需求第28页
    4.2 系统整体结构第28-29页
    4.3 硬件总体设计方案第29-30页
    4.4 软件总体设计方案第30页
    4.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五章 系统硬件设计第31-47页
    5.1 硬件总体架构第31-32页
        5.1.1 主机硬件框架图第31页
        5.1.2 子机和参考节点硬件框架图第31-32页
    5.2 主控电路第32-36页
        5.2.1 MCU选型第32-33页
        5.2.2 MCU功能描述第33-34页
        5.2.3 电路设计第34-36页
    5.3 主机网络通信部分第36-39页
        5.3.1 网络接口第36-37页
        5.3.2 PHY芯片第37-39页
    5.4 ZIGBEE射频电路第39-42页
        5.4.1 无线射频芯片选型第39页
        5.4.2 功能描述第39-41页
        5.4.3 电路设计第41-42页
    5.5 电源电路第42-46页
        5.5.1 电源选型第42-43页
        5.5.2 电源设计第43-46页
    5.6 报警输出电路第46页
    5.7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六章 系统软件设计第47-73页
    6.1 操作系统第47-51页
        6.1.1 μ C/OS-Ⅱ系统体系结构第48页
        6.1.2 μ C/OS-Ⅱ在STM32F107的移植第48-50页
        6.1.3 μ C/OS-Ⅱ API函数第50-51页
    6.2 以太网通讯第51-57页
        6.2.1 LWIP移植第52-55页
        6.2.2 LWIP应用第55-57页
    6.3 ZIGBEE通讯第57-67页
        6.3.1 组网算法第57-61页
        6.3.2 丢失算法第61-62页
        6.3.3 定位算法第62-65页
        6.3.4 影响因素第65-67页
    6.4 系统主要流程第67-72页
        6.4.1 系统启动第67-68页
        6.4.2 系统初始化第68页
        6.4.3 通信建立第68-70页
        6.4.4 发送测量命令第70页
        6.4.5 定位判断第70-71页
        6.4.6 盗情判断第71-72页
    6.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七章 系统调试及测试第73-82页
    7.1 硬件调试第73-74页
    7.2 软件测试第74-77页
        7.2.1 测试软件简介第74-75页
        7.2.2 参考节点加入第75-76页
        7.2.3 子机节点加入第76页
        7.2.4 调试第76-77页
    7.3 测试结论第77-81页
    7.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82-84页
    8.1 论文总结第82页
    8.2 工作展望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核酸放大及共反应放大策略构建的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下一篇:排污收费制度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以南堡开发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