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1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能量的存储 | 第13-21页 |
1.3 锂离子电池 | 第21-24页 |
1.4 金属锂资源概览 | 第24-27页 |
1.4.1 金属锂资源的种类及分布 | 第24-25页 |
1.4.2 金属锂提纯 | 第25-26页 |
1.4.3 金属锂的加工 | 第26-27页 |
1.5 金属锂负极的发展历史 | 第27-30页 |
1.6 金属锂的沉积-脱出机制 | 第30-32页 |
1.7 金属锂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第32-39页 |
1.7.1 液态电池中金属锂保护研究 | 第34-37页 |
1.7.2 固态电池中金属锂保护研究 | 第37-39页 |
1.8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第二章 准原位观测金属锂负极的沉积脱出顺序对金属锂形貌的影响 | 第41-57页 |
2.1 引言 | 第41-42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42-44页 |
2.2.1 平整锂片制备 | 第42-43页 |
2.2.2 电化学测试 | 第43-44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44-45页 |
2.3.1 非原位SEM观测 | 第44页 |
2.3.2 锂负极充放电顺序设计 | 第44-45页 |
2.3.3 SIMS表征实验 | 第45页 |
2.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45-55页 |
2.4.1 原始锂表面SEM | 第45页 |
2.4.2 Li/Si电池体系中锂电极形貌的演化 | 第45-49页 |
2.4.3 Li/LiCoO_2和Li/LiFePO_4电池体系中锂电极形貌的演化 | 第49-52页 |
2.4.4 表面成分的SIMS研究 | 第52-5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金属锂负极表面微观电导分布和力学特性研究 | 第57-85页 |
3.1 引言 | 第57-58页 |
3.2 本章所使用的实验技术简介 | 第58-62页 |
3.2.1 PF-TUNA介绍 | 第60-62页 |
3.3 抛光锂负极的制备 | 第62-67页 |
3.3.1 锂薄膜制备方法 | 第62-63页 |
3.3.2 锂薄膜衬底制备 | 第63-64页 |
3.3.3 锂薄膜负极制备 | 第64-65页 |
3.3.4 锂负极制备 | 第65-66页 |
3.3.5 电池组装流程 | 第66-67页 |
3.4 锂薄膜负极实验 | 第67-77页 |
3.4.1 锂薄膜负极表征 | 第67-68页 |
3.4.2 锂薄膜电化学测试 | 第68-69页 |
3.4.3 锂薄膜的表面力曲线的研究 | 第69-73页 |
3.4.4 锂薄膜表面电导分布研究 | 第73-77页 |
3.5 锂负极表面电导分布研究 | 第77-8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第四章 金属锂负极的保护 | 第85-101页 |
4.1 引言 | 第85-86页 |
4.2 气氛处理金属锂负极 | 第86-95页 |
4.2.1 气氛处理的实验方法 | 第86-87页 |
4.2.2 金属锂在O_2、CO_2、CO_2:O_2=2:1气氛中处理 | 第87-89页 |
4.2.3 金属锂在N_2、CO_2:O_2=2:1、CO_2:O_2:N_2=2:1:3气氛中处理 | 第89-95页 |
4.3 固体前驱体保护金属锂 | 第95-100页 |
4.3.1 LiPON包覆金属锂 | 第95-98页 |
4.3.2 氮化铜保护金属锂负极 | 第98-10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1-105页 |
5.1 本论文工作总结 | 第101-103页 |
5.2 展望 | 第103-104页 |
5.2.1 SPM技术 | 第103页 |
5.2.2 固态金属锂电池 | 第103-104页 |
5.2.3 智能时代 | 第104页 |
5.3 结语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2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和参加会议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