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Summary | 第5-11页 |
缩略词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低温胁迫对冬油菜植株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12-15页 |
1.1.1 低温胁迫对植株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12页 |
1.1.2 低温胁迫对叶片显微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2-13页 |
1.1.3 低温胁迫对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13-15页 |
1.2 植物抗寒性的分子机制 | 第15-17页 |
1.3 转录组学在植物低温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1.3.1 转录组学的定义 | 第17-18页 |
1.3.2 转录组学在植物低温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3 转录组学在甘蓝型油菜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 转录因子在植物低温胁迫中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1 转录因子的定义 | 第20页 |
1.4.2 低温胁迫下植物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综合评价 | 第24-4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2.1.1 参试材料及试验地点概况 | 第25-26页 |
2.1.2 试验设计及方法 | 第26-2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9页 |
2.2.1 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比较 | 第29-30页 |
2.2.2 甘蓝型冬油菜电导率及半致死温度(LT_(50))比较 | 第30页 |
2.2.3 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冬前植物学形态及干物质积累特征 | 第30-32页 |
2.2.4 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越冬前生理变化特征 | 第32-34页 |
2.2.5 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春播后生长发育差异比较 | 第34-37页 |
2.2.6 参试材料的抗寒性评价 | 第37-39页 |
2.3 讨论 | 第39-42页 |
2.3.1 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 | 第39-40页 |
2.3.2 抗寒性与春化特性的关系 | 第40-41页 |
2.3.3 甘蓝型冬油菜新抗寒性品系的意义 | 第41-42页 |
2.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冷冻胁迫对强抗寒性与弱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植株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43-5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3.1.1 植物培养 | 第43页 |
3.1.2 低温处理及采样 | 第43-44页 |
3.1.3 生理指标测定 | 第44页 |
3.1.4 光合参数测定 | 第44页 |
3.1.5 叶片显微结构观察 | 第44-45页 |
3.1.6 叶片超微结构观察 | 第4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3.2.1 低温胁迫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植物学形态影响 | 第45-47页 |
3.2.2 冷冻胁迫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显微结构影响 | 第47-48页 |
3.2.3 冷冻胁迫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叶片超微结构影响 | 第48-49页 |
3.2.4 冷冻胁迫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生理指标影响 | 第49-52页 |
3.2.5 冷冻胁迫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 讨论 | 第53-56页 |
3.3.1 低温胁迫对植株形态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2 低温胁迫对叶片显微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3.4 结论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冷冻胁迫下转录组学研究 | 第57-7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0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7页 |
4.1.2 RNA-seq文库构建,Illumina测序和数据分析 | 第57-58页 |
4.1.3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分析 | 第58页 |
4.1.4 差异基因的功能注释 | 第58-59页 |
4.1.5 qRT-PCR对差异基因进行验证 | 第59-6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7页 |
4.2.1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 第60页 |
4.2.2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筛选 | 第60-62页 |
4.2.3 甘蓝型冬油菜冷冻胁迫下差异基因的共表达趋势及功能注释 | 第62-63页 |
4.2.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第63-64页 |
4.2.5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第64-65页 |
4.2.6 冷冻胁迫下转录因子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65-66页 |
4.2.7 qRT-PCR荧光定量验证 | 第66-67页 |
4.3 讨论 | 第67-73页 |
4.3.1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与冷冻胁迫 | 第67-68页 |
4.3.2 核糖体和氨基酸代谢途径与冷冻胁迫 | 第68-70页 |
4.3.3 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与冷冻胁迫 | 第70-71页 |
4.3.4 脂质代谢与冷冻胁迫 | 第71页 |
4.3.5 冷冻胁迫下转录因子的表达 | 第71-73页 |
4.4 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甘蓝型油菜Q型C2H2锌指蛋白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冷冻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第74-8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6页 |
5.1.1 植物材料与转录组测序 | 第74-75页 |
5.1.2 甘蓝型油菜Q型C2H2成员鉴定 | 第75页 |
5.1.3 甘蓝型油菜Q型C2H2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及基因复制分析 | 第75页 |
5.1.4 甘蓝型油菜Q型C2H2蛋白保守结构域的分析 | 第75-76页 |
5.1.5 甘蓝型油菜与拟南芥Q型C2H2家族成员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第76页 |
5.1.6 甘蓝型油菜Q型C2H2基因在冷冻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第7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3页 |
5.2.1 甘蓝型油菜Q型C2H2锌指蛋白家族成员鉴定 | 第76-77页 |
5.2.2 甘蓝型油菜Q型C2H2基因在染色体定位及基因结构分析 | 第77-78页 |
5.2.3 甘蓝型油菜Q型C2H2蛋白保守基序分布 | 第78-80页 |
5.2.4 甘蓝型油菜Q型C2H2基因复制与基因组间共线性分析 | 第80页 |
5.2.5 甘蓝型油菜Q型C2H2锌指蛋白家族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 | 第80-82页 |
5.2.6 低温胁迫下甘蓝型油菜Q型C2H2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82-83页 |
5.3 讨论 | 第83-85页 |
5.3.1 甘蓝型油菜Q型C2H2基因家族扩展 | 第83-84页 |
5.3.2 甘蓝型油菜Q型C2H2家族成员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分析 | 第84页 |
5.3.3 甘蓝型油菜Q型C2H2基因对冷冻胁迫的响应 | 第84-85页 |
5.4 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86-88页 |
6.1 全文结论 | 第86-8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0页 |
附录 | 第100-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导师简介 | 第126-127页 |
人个简介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