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

基于GIS的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以贵州省都匀市和凯里市为例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5-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1页
        1.2.1 文献获取与论证第16-19页
        1.2.2 研究阶段划分第19页
        1.2.3 国内外目前主要研究进展第19-21页
            1.2.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9-20页
            1.2.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1页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21-22页
        1.3.1 研究目标第21-22页
        1.3.2 研究内容第22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2-25页
        1.4.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1.1 文献研究法第22页
            1.4.1.2 调查法第22-23页
            1.4.1.3 数量研究法第23页
            1.4.1.4 数学方法第23页
            1.4.1.5“3S”技术集成研究方法第23页
        1.4.2 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第25-32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5-30页
        2.1.1 研究区域选取依据及意义第25-26页
        2.1.2 研究区基本特征第26-30页
            2.1.2.1 都匀市概况第26-28页
            2.1.2.2 凯里市概况第28-30页
    2.2 数据来源第30-32页
        2.2.1 基础数据第30页
        2.2.2 常住人口数据第30页
        2.2.3 社会经济数据第30-31页
        2.2.4 市政公用设施水平及环境状况数据第31页
        2.2.5 基准地价及土地市场交易数据第31页
        2.2.6 工程建筑数据第31-32页
第三章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功能区划第32-44页
    3.1 数据准备第32页
    3.2 工作地域界定第32-34页
    3.3 工作底图制作与功能区划第34-44页
        3.3.1 工作底图制作第34-39页
            3.3.1.1 制作步骤第34-36页
            3.3.1.2 数据转换模型构建第36-37页
            3.3.1.3 结果与分析第37-39页
        3.3.2 功能区划第39-44页
            3.3.2.1 划分方法第39-40页
            3.3.2.2 结果与分析第40-44页
第四章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第44-58页
    4.1 集约利用指数模型第44-45页
        4.1.1 集约利用指数模型第44页
        4.1.2 评价指标标准化方法第44-45页
    4.2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与构建第45-46页
    4.3 功能区划集约利用测算第46-49页
        4.3.1 评价指标现状值测算第46-47页
        4.3.2 指标权重值确定第47-48页
        4.3.3 指标理想值确定第48-49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49-58页
        4.4.1 测算结果第49-51页
        4.4.2 土地利用状况类型判定第51-54页
        4.4.3 分析与讨论第54-58页
            4.4.3.1 集约利用分析第54-55页
            4.4.3.2 存在问题分析第55-58页
第五章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第58-83页
    5.1 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测算模型第58-60页
        5.1.1 规模潜力测算模型第58-59页
        5.1.2 经济潜力测算模型第59-60页
    5.2 基于全面改造的潜力测算第60-70页
        5.2.1 测算对象界定第60-61页
        5.2.2 测算结果第61-64页
        5.2.3 潜力分区第64-69页
            5.2.3.1 规模潜力分区第64-67页
            5.2.3.2 经济潜力分区第67-69页
        5.2.4 讨论与分析第69-70页
    5.3 基于现实条件的潜力测算第70-83页
        5.3.1 测算对象界定第70-74页
        5.3.2 测算结果第74-76页
        5.3.3 潜力分区第76-81页
            5.3.3.1 规模潜力分区第76-79页
            5.3.3.2 经济潜力分区第79-81页
        5.3.4 讨论与分析第81-83页
第六章 基于潜力挖掘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优化配置策略第83-87页
    6.1 优化配置方式第83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83-87页
第七章 评价数据库构建第87-96页
    7.1 数据库构建第87-88页
        7.1.1 Geodatabase数据库概述第87-88页
        7.1.2 数据库整体逻辑结构框架第88页
    7.2 数据库设计第88-95页
        7.2.1 数据库逻辑组织设计第89-91页
        7.2.2 数据库逻辑属性设计第91-94页
            7.2.2.1 基础地理信息属性结构第91-92页
            7.2.2.2 评价信息要素属性结构第92-94页
        7.2.3 数据质量保证第94-95页
    7.3 数据库存储目录第95-96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96-98页
    8.1 研究结论第96-97页
    8.2 本文的创新点第97页
    8.3 展望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102-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证券大宗交易法律制度的完善
下一篇:“走转改”新闻报道的框架研究--以人民网“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