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3.1 利用模型方法研究气候变化 | 第11-13页 |
1.3.2 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 | 第13-14页 |
1.3.3 IPCC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发展历程研究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7-18页 |
2.2 SRES温室气体排放情景 | 第18-19页 |
2.3 SDSM统计降尺度模型简介 | 第19-20页 |
2.4 全球气候模式的耦合方法简介 | 第20-21页 |
2.5 玉米热积温CHU计算 | 第21-22页 |
2.6 资料来源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模型的率定及验证 | 第23-32页 |
3.1 统计降尺度模型的率定及验证 | 第23-30页 |
3.1.1 预测因子选取 | 第23-24页 |
3.1.2 模型率定 | 第24-25页 |
3.1.3 模型验证 | 第25-30页 |
3.2 全球气候模式的选择与校正 | 第30-32页 |
3.2.1 模式选择 | 第30页 |
3.2.2 模式校准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安大略大粘土带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特征 | 第32-40页 |
4.1 安大略大粘土带地区未来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 第32-36页 |
4.1.1 A2、B2两种情景下年际温度变化 | 第32-35页 |
4.1.2 空间差异分析 | 第35页 |
4.1.3 月际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 第35-36页 |
4.2 北安大略地区未来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 第36-40页 |
4.2.1 A2、B1两种情景下年降水量变化 | 第36-37页 |
4.2.2 空间差异分析 | 第37-38页 |
4.2.3 月际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安大略大粘土带玉米生长期气候资源变化分析 | 第40-50页 |
5.1 玉米生长期开始时间变化分析 | 第40-42页 |
5.1.1 不同情景下差异分析 | 第40-41页 |
5.1.2 空间差异比较 | 第41-42页 |
5.2 初霜日出现时间变化分析 | 第42-44页 |
5.2.1. 不同情景下差异分析 | 第42-43页 |
5.2.2 空间差异比较 | 第43-44页 |
5.3 玉米生长期长短变化分析 | 第44-46页 |
5.3.1 不同情景下差异分析 | 第44-45页 |
5.3.2 空间差异比较 | 第45-46页 |
5.4 玉米生长期内热积温变化分析 | 第46-48页 |
5.4.1 不同情景下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5.4.2 空间差异比较 | 第47-48页 |
5.5 玉米生长期内的降水量变化分析 | 第48-50页 |
第六章 安大略大粘土带未来玉米熟型布局 | 第50-57页 |
6.1 各气候要素对玉米生长影响 | 第50-52页 |
6.1.1 玉米生长期划分与玉米熟型 | 第50-51页 |
6.1.2 玉米生长期热资源需求 | 第51-52页 |
6.1.3 玉米生长期水资源需求 | 第52页 |
6.2 未来玉米熟型布局 | 第52-57页 |
6.2.1 A2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玉米熟型布局 | 第53-54页 |
6.2.2 B2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玉米熟型布局 | 第54-57页 |
第七章 安大略大粘土带地区未来气候生产潜力 | 第57-64页 |
7.1 气候生产潜力的计算方法总述 | 第57-58页 |
7.2 北安大略粘土带地区气候生产潜力的计算 | 第58-60页 |
7.2.1 光合生产潜力计算 | 第58页 |
7.2.2 光温生产潜力计算 | 第58-59页 |
7.2.3 气候生产潜力计算 | 第59-60页 |
7.3 未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 第60-64页 |
7.3.1 不同情景下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 第60-61页 |
7.3.2 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差异分析 | 第61-6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8.1 结论 | 第64-65页 |
8.2 创新点 | 第65页 |
8.3 存在问题和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