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湖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2 水体光学特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1 藻源型“湖泛”水体光学特性变化及敏感因子筛选 | 第15页 |
1.3.2 藻源型“湖泛”形成过程中CDOM变化对水色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3 藻源型“湖泛”水体水色的指示性因子判定 | 第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8-25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19页 |
2.1.1 自然环境 | 第18页 |
2.1.2 社会环境 | 第18-1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2.1 室内培养实验 | 第19-20页 |
2.2.2 野外观测试验 | 第20页 |
2.3 参数测定方法 | 第20-23页 |
2.3.1 水体中物质组分测量 | 第20-21页 |
2.3.2 吸收系数及散射系数测量方法 | 第21-22页 |
2.3.3 水体光谱测量 | 第22-23页 |
2.4 水色推演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湖泛”形成过程中的吸收特性研究 | 第25-32页 |
3.1 水体固有光学量 | 第25-29页 |
3.1.1 浮游植物色素吸收系数(aph) | 第25-26页 |
3.1.2 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α_d) | 第26-27页 |
3.1.3 CDOM吸收系数(α_g) | 第27-28页 |
3.1.4 水体总吸收系数(α_t) | 第28-29页 |
3.2 水体表观光学量 | 第29-31页 |
3.2.1 湖泛水样的表观光学量 | 第29-30页 |
3.2.2 梯度模拟中的表观光学量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藻源型“湖泛”发生过程CDOM变化对水色的影响 | 第32-38页 |
4.1 水体DO的变化 | 第32-33页 |
4.2 湖泛发生过程中水体中叶绿素α含量变化 | 第33页 |
4.3 CDOM吸收系数(α_g)变化 | 第33-34页 |
4.4 水色变化 | 第34-35页 |
4.5 CDOM对水色的影响 | 第35-37页 |
4.5.1 CDOM与水色变化的关系 | 第35页 |
4.5.2 单影响因素CDOM对表观光学特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4.5.3 CDOM影响下的色彩推演 | 第36-3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湖泛”过程吸收系数与Fe~(2+)、S~(2-)的关系 | 第38-43页 |
5.1 湖泛发生过程中化学物质的变化 | 第38-39页 |
5.2 湖泛发生过程吸收系数与Fe~(2+)、S~(2-)的关系 | 第39-40页 |
5.3 讨论 | 第40-4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六章 野外“湖泛”水体光学特性的验证 | 第43-47页 |
6.1 水体物质参数变化 | 第43-44页 |
6.2 光学特性 | 第44-45页 |
6.3 讨论与结论 | 第45-4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