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Summary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综合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及其变迁路径 | 第19-24页 |
2.1 农村宅基地制度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2.1.1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房屋地基私有制 | 第19页 |
2.1.2 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框架的形成 | 第19页 |
2.1.3 改革开放后宅基地管理走向规范化 | 第19-20页 |
2.1.4 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宅基地流转政策收紧 | 第20页 |
2.1.5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 | 第20页 |
2.2 宅基地制度演变的特点 | 第20-21页 |
2.2.1 计划经济时代的宅基地制度表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 | 第21页 |
2.2.2 改革开放以后的宅基地制度逐步规范完善 | 第21页 |
2.2.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宅基地制度呈现诱致性变迁的趋势 | 第21页 |
2.3 宅基地制度变迁的规律 | 第21-23页 |
2.3.1 农村宅基地制度变迁是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 | 第22页 |
2.3.2 宅基地的制度变迁与土地要素相对价格相关 | 第22-23页 |
2.4 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启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农村宅基地制度供给与需求耦合的研究 | 第24-31页 |
3.1 制度供给、制度需求及制度变迁 | 第24页 |
3.1.1 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 | 第24页 |
3.1.2 制度变迁 | 第24页 |
3.2 农村宅基地制度需求与供给研究 | 第24-27页 |
3.2.1 当前宅基地制度供给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3.2.2 当前宅基地制度需求现状分析 | 第25-26页 |
3.2.3 当前宅基地制度供给与需求的耦合关系 | 第26-27页 |
3.3 实证研究 | 第27-31页 |
3.3.1 宅基地政策的农户需求分析 | 第27-29页 |
3.3.2 宅基地供给与需求的分析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农村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因分析 | 第31-38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31-32页 |
4.2 模型构建 | 第32页 |
4.3 变量选取及统计分析 | 第32-34页 |
4.4 计量模型结果分析 | 第34-3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农村宅基地退出障碍因素及关键问题分析 | 第38-43页 |
5.1 农户层面的障碍因素及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5.1.1 农户传统思想的束缚及城乡文化差异的影响 | 第38页 |
5.1.2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保留农村宅基地作为最后退路 | 第38-39页 |
5.1.3 保有成本低,等待宅基地资产价值的升值 | 第39页 |
5.1.4 宅基地退出的补偿机制不完善不能满足农户要求 | 第39页 |
5.2 集体经济组织层面的障碍因素及原因分析 | 第39-40页 |
5.3 政府层面的障碍因素原因分析 | 第40页 |
5.4 宅基地退出的关键问题 | 第40-42页 |
5.4.1 农户缺乏安全感 | 第40-41页 |
5.4.2 集体缺乏利益诱导 | 第41页 |
5.4.3 政府存在投资风险 | 第41-4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六章 宅基地退出内涵诠释及制度突破口探索 | 第43-47页 |
6.1 宅基地退出关键问题的内涵诠释 | 第43-45页 |
6.1.1 农户缺乏安全感 | 第43页 |
6.1.2 集体缺乏利益诱导 | 第43-44页 |
6.1.3 政府存在投资风险 | 第44-45页 |
6.2 宅基地退出的制度突破口 | 第45-46页 |
6.2.1 坚决执行“一户一宅”政策 | 第45页 |
6.2.2 对于低效利用的宅基地要探索有偿使用 | 第45页 |
6.2.3 完善退地农户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45页 |
6.2.4 强化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职能 | 第45-46页 |
6.2.5 政府部门要发挥协调作用,制定符合农民利益的宅基地退出政策 | 第4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7-49页 |
7.1 结论 | 第47-48页 |
7.2 讨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介 | 第55-56页 |
导师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