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盾构下穿既有高铁的相关研究 | 第9-14页 |
1.2.2 列车动载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盾构下穿既有高铁工程概况、风险概述及轨道结构变形控制标准 | 第16-24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6-19页 |
2.1.1 工程区间概况 | 第16页 |
2.1.2 新建地铁与既有铁路线相互位置关系 | 第16-17页 |
2.1.3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概况 | 第17-18页 |
2.1.4 盾构下穿既有高铁施工方案 | 第18-19页 |
2.2 盾构下穿既有高铁施工风险概述 | 第19-21页 |
2.2.1 盾构施工的自身风险分析 | 第19-20页 |
2.2.2 盾构施工对既有高铁的风险分析 | 第20-21页 |
2.3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及轨道变形控制标准 | 第21-24页 |
2.3.1 有关下穿既有工程沉降量的控制标准 | 第21-22页 |
2.3.2 轨道的控制标准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监测数据分析及数值计算 | 第24-44页 |
3.1 现场监测 | 第24-28页 |
3.1.1 监测内容 | 第24页 |
3.1.2 测点布设 | 第24-25页 |
3.1.3 监测项目 | 第25-26页 |
3.1.4 监测数据分析 | 第26-28页 |
3.2 数值模型建立 | 第28-33页 |
3.2.1 计算假定 | 第29页 |
3.2.2 本构关系 | 第29-31页 |
3.2.3 模型建立 | 第31-33页 |
3.2.4 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33页 |
3.2.5 边界条件 | 第33页 |
3.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33-41页 |
3.3.1 既有高铁下方地表竖向位移 | 第34-38页 |
3.3.2 既有高铁下方地表水平位移 | 第38-41页 |
3.4 现场监测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土体未注浆加固情况下的地表变形预测及土体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44-55页 |
4.1 土体未注浆加固情况下的地表变形预测 | 第44-46页 |
4.1.1 既有高铁下方地表竖向位移 | 第44-45页 |
4.1.2 垂直既有高铁线路方向的地表水平变形 | 第45-46页 |
4.2 与土体注浆加固的地表变形对比 | 第46-47页 |
4.3 土体参数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 | 第47-54页 |
4.3.1 不同弹性模量下地表沉降分析 | 第47-49页 |
4.3.2 不同泊松比下地表沉降分析 | 第49-50页 |
4.3.3 不同粘聚力下地表沉降分析 | 第50-52页 |
4.3.4 不同内摩擦角下地表沉降分析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考虑列车荷载下的既有高铁地表变形分析 | 第55-68页 |
5.1 考虑列车等效静力荷载作用的地表变形分析 | 第55-58页 |
5.1.1 列车荷载传递机理 | 第55页 |
5.1.2 列车等效静力荷载的计算 | 第55-56页 |
5.1.3 既有高铁下方地表变形分析 | 第56-58页 |
5.2 盾构施工对高铁路基表面的动力响应影响 | 第58-66页 |
5.2.1 列车荷载的简化模拟 | 第58-60页 |
5.2.2 动力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5.2.3 盾构下穿施工前后高铁轨道板动力响应对比 | 第61-62页 |
5.2.4 盾构下穿施工前后高铁路基表面动力响应对比 | 第62-64页 |
5.2.5 行车速度对高铁路基表面的动力影响 | 第64-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