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临床资料 | 第11-14页 |
1. 病例收集 | 第11页 |
2. 诊断标准 | 第11页 |
3. 证侯分型及X线分期标准 | 第11-12页 |
3.1 证侯分型标准 | 第11-12页 |
3.2 X线分期标准 | 第12页 |
4. 纳入及排除标准 | 第12页 |
4.1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4.2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5. 中止标准 | 第12页 |
6. 一般资料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 研究药物 | 第14页 |
1.1 中医方药组成 | 第14页 |
1.2 西药 | 第14页 |
2. 治疗方案 | 第14页 |
3. 观测指标、评价标准 | 第14-15页 |
3.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第14页 |
3.2 WOMAC评分标准 | 第14-15页 |
3.3 中医疗效评估标准 | 第15页 |
3.4 关节液NO含量的测试 | 第15页 |
4. 统计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16-18页 |
1. VAS评分结果 | 第16页 |
2. WOMAC评分结果 | 第16-17页 |
3. 膝关节液NO测试结果 | 第17页 |
4. 中医疗效结果 | 第17-18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18-22页 |
1. 理论依据 | 第18页 |
2. 抗骨增生丸配伍特点 | 第18页 |
3. 抗骨增生丸作用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 第18-19页 |
4. 抗骨增生丸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液NO含量的影响 | 第19页 |
5. 临床疗效分析 | 第19-20页 |
6. 不良反应和疗效欠佳的原因分析 | 第20页 |
7. 不足与展望 | 第20-22页 |
7.1 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21-22页 |
结论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5页 |
附录 | 第25-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文献综述 | 第35-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作者简历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