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借景”理法在住宅过渡空间中的应用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0页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1.2 研究对象 | 第8页 |
| 1.3 相关领域研究动态与成果 | 第8-9页 |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9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2 苏州园林借景理法 | 第10-20页 |
| 2.1 关于苏州园林 | 第10-11页 |
| 2.1.1 苏州园林的历史地位 | 第10页 |
| 2.1.2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 | 第10-11页 |
| 2.1.3 为何选择借景 | 第11页 |
| 2.2 苏州园林“借景”理法的基本理论 | 第11-17页 |
| 2.2.1 何为借景 | 第11-12页 |
| 2.2.2 借景的基本内容 | 第12-14页 |
| 2.2.3 借景设计 | 第14-17页 |
| 2.3 “借景”核心 | 第17-20页 |
| 2.3.1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 第17-18页 |
| 2.3.2 借景随机 | 第18-19页 |
| 2.3.3 借景无由,触情俱是 | 第19-20页 |
| 3 住宅过渡空间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 3.1 住宅过渡空间 | 第20-21页 |
| 3.1.1 过渡空间的含义 | 第20页 |
| 3.1.2 住宅“过渡空间”的界定 | 第20-21页 |
| 3.2 住宅过渡空间的特性 | 第21-22页 |
| 3.2.1 模糊性 | 第21页 |
| 3.2.2 连接性 | 第21页 |
| 3.2.3 多义性 | 第21-22页 |
| 3.2.4 公共性 | 第22页 |
| 3.2.5 过滤性 | 第22页 |
| 3.3 住宅过渡空间的行为模式 | 第22-23页 |
| 3.4 住宅过渡空间的私人化环境和通用环境 | 第23-24页 |
| 3.4.1 私密性的要求 | 第23页 |
| 3.4.2 与居民邻里交往的要求 | 第23-24页 |
| 4 “借景”在住宅过渡空间中的运用 | 第24-31页 |
| 4.1 项目概述 | 第24页 |
| 4.2 设计构思 | 第24-25页 |
| 4.3 总体布局 | 第25-26页 |
| 4.4 住宅建筑构成设计 | 第26-31页 |
| 4.4.1 建筑与周边环境 | 第26页 |
| 4.4.2 外延型住宅过渡空间 | 第26-29页 |
| 4.4.3 内切型住宅过渡空间 | 第29-31页 |
| 5 结论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 附录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