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1.2 研究对象与角度 | 第9-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4.1 工业化建造相关文献 | 第11-13页 |
1.4.1.1 国外研究 | 第11-13页 |
1.4.1.2 国内研究 | 第13页 |
1.4.2 乡村建造相关文献 | 第13-15页 |
1.4.2.1 国外研究 | 第13-14页 |
1.4.2.2 国内研究 | 第14-15页 |
1.4.3 小结 | 第15页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工业化介入乡村建造的背景 | 第20-32页 |
2.1 工业化建造与传统乡村建造的差异性 | 第20-27页 |
2.1.1 传统乡村建造的合理性与问题 | 第20-23页 |
2.1.1.1 传统乡村建造的合理性 | 第21页 |
2.1.1.2 传统乡村建造的问题 | 第21-23页 |
2.1.2 工业化建造的优势与问题 | 第23-27页 |
2.1.2.1 工业化建造的优势 | 第23-27页 |
2.1.2.2 工业化建造的问题 | 第27页 |
2.2 工业化介入乡村建造程度的差异性 | 第27-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工业化介入乡村建造的方式 | 第32-66页 |
3.1 工业化以体系的方式介入乡村建造 | 第32-57页 |
3.1.1 工业化仅以结构体系的方式介入 | 第33-53页 |
3.1.1.1 工业化以完整结构体系的方式介入 | 第33-42页 |
3.1.1.2 工业化以局部结构体系的方式介入 | 第42-48页 |
3.1.1.3 工业化与传统乡村建造连接节点置换 | 第48-53页 |
3.1.2 工业化以结构和围护体系的方式介入 | 第53-57页 |
3.1.2.1 与乡村场地条件相适应 | 第53-55页 |
3.1.2.2 与乡村人力建造相适应 | 第55-57页 |
3.2 工业化以建筑部件的方式介入乡村建造 | 第57-64页 |
3.2.1 工业化建筑构件的介入 | 第57-60页 |
3.2.1.1 工业化构件与乡村建筑构件相互配合 | 第57-59页 |
3.2.1.2 用工业化的方法对乡土材料进行预制 | 第59-60页 |
3.2.2 工业化连接件的介入 | 第60-62页 |
3.2.3 工业化构造层次的介入 | 第62-6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工业化介入乡村建造实践的问题 | 第66-80页 |
4.1 结构的稳定性问题 | 第66-67页 |
4.2 结构的复杂性问题 | 第67-70页 |
4.2.1 使用的复杂性 | 第67-68页 |
4.2.2 建造的复杂性 | 第68-70页 |
4.3 围护的耐久性问题 | 第70-74页 |
4.3.1 构件耐久性差 | 第70-73页 |
4.3.2 忽略气候条件 | 第73-74页 |
4.4 围护的热工性问题 | 第74-78页 |
4.4.1 不考虑热工性 | 第75-76页 |
4.4.2 热工设计不当 | 第76-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80-88页 |
5.1 工业化介入乡村建造的价值观 | 第80-84页 |
5.1.1 以传统乡村建造为主体,工业化建造为辅助 | 第80-82页 |
5.1.2 以工业化建造为主体,传统乡村建造为辅助 | 第82-83页 |
5.1.3 小结 | 第83-84页 |
5.2 中国乡村建造展望 | 第84-86页 |
5.2.1 工业化体系的自身完善 | 第84-85页 |
5.2.2 传统乡村建造的自我挖掘 | 第85页 |
5.2.3 建筑师的明确定位 | 第85页 |
5.2.4 小结 | 第85-86页 |
5.3 本文研究的缺陷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92-98页 |
附录1:相关案例资料 | 第98-100页 |
附录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