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2.1 国外相关理论综述 | 第17-18页 |
2.1.1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 第17页 |
2.1.2 国外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第17-18页 |
2.1.3 国外学者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第18页 |
2.2 国内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19页 |
2.2.1 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第18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2.3 生态农业的研究 | 第19页 |
2.3 文献简要评述 | 第19-21页 |
3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21-30页 |
3.1 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与要求 | 第21-25页 |
3.1.1 农业的概念和作用 | 第21页 |
3.1.2 传统农业发展的问题 | 第21-22页 |
3.1.3 现代农业的内涵 | 第22-24页 |
3.1.4 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 第24-25页 |
3.2 农业生态经济相关理论 | 第25-28页 |
3.2.1 农业系统控制论 | 第25页 |
3.2.2 农业区位理论 | 第25-27页 |
3.2.3 生态经济理论 | 第27页 |
3.2.4 农业生态经济论 | 第27-28页 |
3.3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析理论 | 第28-30页 |
3.3.1 结构分析理论 | 第28页 |
3.3.2 协同发展理论 | 第28-29页 |
3.3.3 开放循环理论 | 第29-30页 |
4 影响福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30-38页 |
4.1 福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 第30-32页 |
4.2 自然环境因素与分析 | 第32-33页 |
4.3 政策因素与分析 | 第33-34页 |
4.4 社会经济因素现状及分析 | 第34-35页 |
4.5 人口因素现状及分析 | 第35-38页 |
5 福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 | 第38-47页 |
5.1 案例一:农户小循环经济模式 | 第38-41页 |
5.1.1 农户小循环经济模式概念 | 第38页 |
5.1.2 农户小循环经济模式的基本框架 | 第38-41页 |
5.1.3 农户小循环经济模式的效益分析 | 第41页 |
5.2 案例二:生态庭院循环经济模式 | 第41-43页 |
5.2.1 生态庭院循环经济模式概念 | 第41-42页 |
5.2.2 生态庭院循环经济模式基本框架(见图5) | 第42页 |
5.2.3 生态庭院循环经济模式效益 | 第42-43页 |
5.3 案例三:农业产业间综合模式 | 第43-45页 |
5.3.1 农业产业间综合模式概念 | 第43页 |
5.3.2 农户产业间综合模式基本框架(见图6) | 第43-44页 |
5.3.3 农户产业间综合模式效益 | 第44-45页 |
5.4 三种循环模式的生态保护意识 | 第45页 |
5.5 从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 第45-47页 |
6 研究结论和对策 | 第47-50页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47-48页 |
6.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第48-50页 |
6.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途径 | 第48页 |
6.2.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途径 | 第48页 |
6.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途径 | 第48-49页 |
6.2.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公民教育与科技进步途径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