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3-23页 |
| 1.1 铅、铬的性质 | 第13页 |
| 1.2 铅、铬的应用 | 第13-14页 |
| 1.3 铅、铬的来源及危害 | 第14-15页 |
| 1.4 铅、铬水体的处理及方法 | 第15-21页 |
| 1.4.1 吸附法 | 第15-16页 |
| 1.4.2 乳化液膜分离法 | 第16-17页 |
| 1.4.3 化学沉淀法 | 第17页 |
| 1.4.4 离子交换法 | 第17-18页 |
| 1.4.5 电解法 | 第18-19页 |
| 1.4.6 生物处理法 | 第19-21页 |
| 1.5 吸附剂的概述 | 第21-22页 |
| 1.6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22-23页 |
| 1.6.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1.6.2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 第2章 二(二苯基磷酰)胺的合成及表征 | 第23-27页 |
| 2.1 实验部分 | 第23-24页 |
| 2.1.1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 2.1.2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 2.1.3 二(二苯基磷酰)胺的制备 | 第24页 |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4-27页 |
| 2.2.1 红外表征 | 第24-25页 |
| 2.2.2 XPS表征 | 第25-26页 |
| 2.2.3 扫描电镜表征 | 第26-27页 |
| 第3章 二(二苯基磷酰)胺吸附废水中铅(Ⅱ)的研究 | 第27-45页 |
| 3.1 实验部分 | 第28-32页 |
| 3.1.1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 3.1.2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 3.1.3 铅(Ⅱ)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9-30页 |
| 3.1.4 铅(Ⅱ)吸附实验 | 第30-31页 |
| 3.1.5 实验条件对Pb2+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3页 |
| 3.2.1 反应时间对Pb(Ⅱ)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 3.2.2 pH值对Pb(Ⅱ)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 3.2.3 吸附剂用量对Pb(Ⅱ)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 3.2.4 铅(Ⅱ)的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 3.2.5 温度对Pb(Ⅱ)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6页 |
| 3.2.6 吸附模型 | 第36-38页 |
| 3.2.7 吸附动力学 | 第38-40页 |
| 3.2.8 描电镜表征 | 第40-41页 |
| 3.2.9 红外表征 | 第41-42页 |
| 3.2.10 XPS表征 | 第42-43页 |
| 3.3 结论 | 第43-45页 |
| 第4章 二(二苯基磷酰)胺吸附废水中铬(Ⅲ)研究 | 第45-61页 |
| 4.1 实验部分 | 第46-49页 |
| 4.1.1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 4.1.2 实验试剂 | 第46-47页 |
| 4.1.3 铬(Ⅲ)溶液的标准曲线绘制 | 第47-48页 |
| 4.1.4 铬(ⅢⅡ)吸附实验 | 第48-49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9页 |
| 4.2.1 反应时间对Cr(Ⅲ)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9页 |
| 4.2.2 pH值对Cr(Ⅲ)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 4.2.3 吸附剂用量对Cr(Ⅲ)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 4.2.4 铬(Ⅲ)的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 4.2.5 吸附模型 | 第52-54页 |
| 4.2.6 吸附动力学 | 第54-56页 |
| 4.2.7 扫描电镜表征 | 第56-57页 |
| 4.2.8 XPS表征 | 第57-58页 |
| 4.2.9 不同浓度的Pb2+对Cr3+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 4.3 结论 | 第59-61页 |
| 第5章 总结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 科研成果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