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1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3 研究回顾 | 第17-32页 |
1.3.1 关于岭南园林的相关研究 | 第18-23页 |
1.3.2 关于文化遗产与园林保护的相关研究 | 第23-28页 |
1.3.3 关于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研究 | 第28-31页 |
1.3.4 研究缺憾 | 第31-32页 |
1.4 拟解决的问题 | 第32页 |
1.5 研究范畴 | 第32-35页 |
1.5.1 地理范畴 | 第32-33页 |
1.5.2 时间范畴 | 第33页 |
1.5.3 研究对象 | 第33-35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1.6.1 园林史学与园林设计研究方法 | 第35页 |
1.6.2 历史学的口述历史法 | 第35-36页 |
1.6.3 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应理论与方法 | 第36-37页 |
1.7 研究数据 | 第37-38页 |
1.7.1 口述历史访谈调研数据 | 第37页 |
1.7.2 当代岭南园林营造实践数据 | 第37页 |
1.7.3 历史文献与历史图像 | 第37-38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1.9 研究创新点 | 第39-41页 |
第二章 岭南园林的遗产价值 | 第41-74页 |
2.1 岭南园林遗产价值评估的意义 | 第41-45页 |
2.1.1 岭南园林遗产的保护现状 | 第41-44页 |
2.1.2 岭南园林遗产价值评估的必要性 | 第44-45页 |
2.2 岭南园林的历史发展与造园特色 | 第45-62页 |
2.2.1 岭南园林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 | 第45-60页 |
2.2.2 岭南园林一脉相承的地域特色 | 第60-62页 |
2.3 岭南园林遗产价值与承载要素 | 第62-72页 |
2.3.1 岭南园林的遗产价值 | 第63-71页 |
2.3.2 岭南园林遗产价值承载要素 | 第71-72页 |
2.4 岭南园林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 | 第72-7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三章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及其特色 | 第74-120页 |
3.1 概述 | 第74-75页 |
3.2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的传承意义 | 第75-76页 |
3.2.1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传承提升技艺发展水平 | 第75页 |
3.2.2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传承保育地域文化传统 | 第75-76页 |
3.2.3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传承保护文化多样性 | 第76页 |
3.3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的地域文化特征 | 第76-78页 |
3.3.1 材质选择的自然适应性 | 第76-77页 |
3.3.2 技艺门类的地域文化特色 | 第77页 |
3.3.3 风格特色的地域文化精神 | 第77-78页 |
3.4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特色的主客体 | 第78-81页 |
3.4.1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的匠艺主体 | 第78页 |
3.4.2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的客体 | 第78-80页 |
3.4.3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的主客体关系 | 第80-81页 |
3.5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的传承现状 | 第81-84页 |
3.5.1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传承的关键 | 第81-82页 |
3.5.2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理论总结现状 | 第82-83页 |
3.5.3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的实用现状 | 第83页 |
3.5.4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与现代工程制度 | 第83-84页 |
3.6 岭南传统造园特色技艺价值与传承现状 | 第84-118页 |
3.6.1 叠山技艺价值与传承现状 | 第84-94页 |
3.6.2 砖雕技艺价值与传承现状 | 第94-99页 |
3.6.3 陶塑瓦脊技艺价值与传承现状 | 第99-107页 |
3.6.4 木雕技艺价值与传承现状 | 第107-114页 |
3.6.5 嵌瓷技艺价值与传承现状 | 第114-11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四章 以匠艺主体为核心的岭南园林保护传承 | 第120-147页 |
4.1 概述 | 第120-121页 |
4.2 岭南园林匠艺主体构成 | 第121-123页 |
4.2.1 组织形式 | 第121-122页 |
4.2.2 构成关系 | 第122-123页 |
4.3 岭南园林匠艺主体特征 | 第123-129页 |
4.3.1 技术层次 | 第124页 |
4.3.2 人格心理 | 第124-125页 |
4.3.3 能力水平 | 第125-126页 |
4.3.4 审美素养 | 第126-128页 |
4.3.5 思维方式 | 第128-129页 |
4.4 岭南园林匠艺主体与传统造园技艺的关系 | 第129-135页 |
4.4.1 匠艺主体与匠派体系 | 第129-131页 |
4.4.2 匠艺主体与技术体系 | 第131-133页 |
4.4.3 匠艺主体与美学体系 | 第133-135页 |
4.5 岭南园林匠艺主体的生存现状与传承困境 | 第135-146页 |
4.5.1 匠艺主体的角色转换 | 第135-136页 |
4.5.2 匠艺主体的个体发展 | 第136-142页 |
4.5.3 匠艺主体的行业生态 | 第142-143页 |
4.5.4 以匠艺主体为核心的技艺传承困境 | 第143-1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五章 岭南园林保护传承的思路与对策 | 第147-167页 |
5.1 国内外相关保护经验 | 第147-157页 |
5.1.1 《佛罗伦萨宪章》与《冈山宣言》 | 第147-148页 |
5.1.2 日本传统技艺保护的相关经验 | 第148-151页 |
5.1.3 北方皇家园林保护的相关经验 | 第151-155页 |
5.1.4 苏州园林保护的相关经验 | 第155-157页 |
5.2 岭南园林保护传承的总体思路 | 第157-161页 |
5.2.1 岭南园林保护传承的思路 | 第157页 |
5.2.2 岭南园林保护传承的原则与目标 | 第157-158页 |
5.2.3 岭南园林保护传承涉及的主体类型 | 第158-161页 |
5.3 岭南园林保护传承的具体对策 | 第161-166页 |
5.3.1 保护为先,构建岭南园林与技艺的数据系统 | 第161-162页 |
5.3.2 全面调动,构建以匠艺主体为核心的传承体系 | 第162-164页 |
5.3.3 活态保护,构建岭南园林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环境 | 第164-1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66-167页 |
第六章 基于传统造园技艺的岭南当代造园实践——以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为例 | 第167-192页 |
6.1 粤剧艺术博物馆造园实践的价值与意义 | 第167-176页 |
6.1.1 岭南传统园林的方案形式 | 第167-176页 |
6.1.2 案例选择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 第176页 |
6.2 粤剧艺术博物馆对岭南园林技艺特色的保护传承 | 第176-182页 |
6.2.1 粤博造园集中保护岭南传统造园特色技艺 | 第176-177页 |
6.2.2 粤博造园探索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的时代发展 | 第177-181页 |
6.2.3 粤博造园实现岭南传统技艺与现代工程的有效协调 | 第181-182页 |
6.3 粤剧艺术博物馆以匠艺主体为核心的岭南园林保护传承 | 第182-184页 |
6.3.1 粤博造园尊重匠艺主体的核心地位 | 第182-183页 |
6.3.2 粤博造园为匠艺主体提供同台竞技的平台 | 第183-184页 |
6.4 粤剧艺术博物馆当代造园的传承实践经验 | 第184-190页 |
6.4.1 各美其美,重新审视岭南园林遗产价值 | 第184-185页 |
6.4.2 内融传统,探索岭南园林时代发展之路 | 第185-188页 |
6.4.3 匠艺主体为核心,重构岭南当代匠派系统 | 第188-189页 |
6.4.4 造园历程,重唤岭南地域文化传统 | 第189-19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90-192页 |
结论 | 第192-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05页 |
附录 | 第205-256页 |
附录一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调研地点 | 第205-207页 |
附录二 口述历史访谈名录 | 第207-210页 |
附录三 传承人访谈录 | 第210-237页 |
附录四 传承人亲属访谈录 | 第237-244页 |
附录五 普通工匠访谈录 | 第244-2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56-257页 |
致谢 | 第257-258页 |
Ⅳ-2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2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