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2.1 中学校园建筑集约化 | 第11页 |
1.2.2 效率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与预期成果 | 第13-14页 |
1.5 论文方法与框架 | 第14-17页 |
1.5.1 论文框架 | 第14-17页 |
2 中学校园建筑空间使用效率影响因素认知和评价 | 第17-43页 |
2.1 国内外中学发展概况 | 第17-21页 |
2.1.1 国外中学校园发展概况 | 第17-19页 |
2.1.2 我国中学校园发展概况 | 第19-21页 |
2.2 中学校园发展现状调研分析 | 第21-23页 |
2.3 中学校园建筑空间使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42页 |
2.3.1 规划设计 | 第24-29页 |
2.3.2 外部交通流线 | 第29-31页 |
2.3.3 建筑空间与外部空间环境 | 第31-40页 |
2.3.4 功能组织 | 第40-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提高中学校园建筑空间使用效率的集约化设计策略 | 第43-79页 |
3.1 规划设计的集约化 | 第43-50页 |
3.1.1 土地利用强度合理 | 第43-44页 |
3.1.2 空间组织集约化 | 第44-50页 |
3.2 外部交通流线的效率疏导 | 第50-57页 |
3.2.1 机动车交通流线疏导和复合停车布局 | 第50-54页 |
3.2.2 非机动车停放空间优化 | 第54-55页 |
3.2.3 室外步行交通的捷径化、等级化 | 第55-57页 |
3.3 创造复合多样性的建筑空间及外部空间环境 | 第57-70页 |
3.3.1 创造复合功能的外部空间 | 第57-64页 |
3.3.2 室内教学空间复合性和开放性 | 第64-66页 |
3.3.3 廊空间的复合多样 | 第66-68页 |
3.3.4 节点空间集约共享 | 第68-70页 |
3.4 功能的整合叠加 | 第70-77页 |
3.4.1 建筑功能分区整合 | 第70-75页 |
3.4.2 多功能空间营造 | 第75-7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4 提高中学校园建筑空间使用效率的集约化设计策略应用及验证—以桐梓一中改扩建项目为例 | 第79-101页 |
4.1 项目综述 | 第79-82页 |
4.1.1 项目概况 | 第79-80页 |
4.1.2 设计目标 | 第80-81页 |
4.1.3 设计解析 | 第81-82页 |
4.2 校园建筑集约化策略在桐梓一中改扩建设计中的应用 | 第82-92页 |
4.2.1 规划设计集约化在桐梓一中的应用 | 第82-83页 |
4.2.2 外部交通流线的合理疏导在桐梓一中的应用 | 第83-85页 |
4.2.3 创造复合多样性的建筑空间及外部空间环境在桐梓一中的应用 | 第85-89页 |
4.2.4 功能的整合叠加在桐梓一中的应用 | 第89-92页 |
4.3 以贵州省桐梓一中改扩建方案的集约化设计策略的验证 | 第92-100页 |
4.3.1 规划设计集约化验证 | 第92-95页 |
4.3.2 交通流线合理组织验证 | 第95-96页 |
4.3.3 创造复合功能的建筑空间及外部空间环境在桐梓一中的应用验证 | 第96-10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5 结语 | 第101-103页 |
5.1 研究成果 | 第101页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附录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