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41页 |
1.1 引言 | 第20-21页 |
1.2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第21-27页 |
1.2.1 阴离子聚合 | 第21-22页 |
1.2.2 阳离子聚合 | 第22-23页 |
1.2.3 可控自由基聚合 | 第23-27页 |
1.2.4 总结 | 第27页 |
1.3 嵌段共聚物的本体自组装 | 第27-30页 |
1.3.1 理论相图和实验相图 | 第28-29页 |
1.3.2 形态转变机理 | 第29-30页 |
1.3.3 三嵌段共聚物的本体自组装 | 第30页 |
1.4 嵌段共聚物溶液自组装 | 第30-34页 |
1.4.1 丰富多彩的自组装形态 | 第31-32页 |
1.4.2 嵌段共聚物聚集体的制备 | 第32页 |
1.4.3 影响聚集体形态的主要原因 | 第32-34页 |
1.4.4 聚集体形成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 第34页 |
1.5 嵌段共聚物薄膜自组装 | 第34-38页 |
1.5.1 嵌段共聚物薄膜分相理论 | 第34-35页 |
1.5.2 厚度对薄膜自组装形态的影响 | 第35-36页 |
1.5.3 溶剂退火 | 第36-37页 |
1.5.4 热退火 | 第37-38页 |
1.6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38-39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第二章 PLA-b-PNIPAM两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胶束自组装 | 第41-57页 |
2.1 引言 | 第41-42页 |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42-43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42页 |
2.2.2 实验原料的纯化 | 第42-43页 |
2.2.3 实验仪器及规格 | 第4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2.3.1 RAFT试剂DMP的合成 | 第43-44页 |
2.3.2 端羟基聚乳酸PLA-OH的合成 | 第44页 |
2.3.3 大分子链转移剂PLA-TC的合成 | 第44页 |
2.3.4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LA-b-PNIPAM的合成 | 第44-45页 |
2.3.5 PLA-b-PNIPAM胶束的制备 | 第45页 |
2.3.6 PLA-b-PNIPAM胶束的温敏特性考察 | 第45页 |
2.4 表征与测试 | 第45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45-56页 |
2.5.1 RAFT试剂DMP的制备与表征 | 第45-46页 |
2.5.2 嵌段共聚物PLA-b-PNIPAM的制备 | 第46-47页 |
2.5.3 嵌段共聚物PLA-b-PNIPAM的表征 | 第47-49页 |
2.5.4 嵌段共聚物PLA-b-PNIPAM胶束的自组装 | 第49-52页 |
2.5.5 嵌段共聚物PLA-b-PNIPAM的温敏性特征 | 第52-5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PLA-b-PNIPAM-b-PS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薄膜自组装 | 第57-76页 |
3.1 引言 | 第57页 |
3.2 实验原料、仪器及方法 | 第57-60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57-58页 |
3.2.2 苯乙烯的精制 | 第58页 |
3.2.3 实验仪器及规格 | 第58页 |
3.2.4 嵌段共聚物PLA-b-PNIPAM-b-PS的合成 | 第58-59页 |
3.2.5 嵌段共聚物PLA-b-PNIPAM-b-PS薄膜的制备 | 第59页 |
3.2.6 嵌段共聚物PLA-b-PNIPAM-b-PS薄膜的热退火 | 第59页 |
3.2.7 嵌段共聚物PLA-b-PNIPAM-b-PS薄膜的溶剂退火 | 第59页 |
3.2.8 表征 | 第59-6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0-73页 |
3.3.1 PLA-b-PNIPAM-b-PS三嵌段共聚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60-63页 |
3.3.2 PLA-b-PNIPAM-b-PS薄膜的热退火自组装 | 第63-66页 |
3.3.3 PLA-b-PNIPAM-b-PS薄膜的溶剂退火自组装 | 第66-73页 |
3.4 共聚物薄膜的刻蚀 | 第73-7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88页 |
导师简介 | 第88-89页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