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简介 | 第12-15页 |
1.1.1 量子接收机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2 量于接收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3-15页 |
1.2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5-18页 |
1.2.1 QAM信号量子接收机理论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2.2 二元编码信号的联合译码量子接收机理论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2.3 量子接收机初步实验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量子光通信的理论基础 | 第18-40页 |
2.1 电磁场的量子态描述 | 第18-20页 |
2.1.1 相干态 | 第18-19页 |
2.1.2 位移操作 | 第19-20页 |
2.2 经典光通信的接收方案 | 第20-22页 |
2.2.1 直接检测 | 第20-21页 |
2.2.2 零差接收 | 第21-22页 |
2.2.3 外差接收 | 第22页 |
2.3 量子检测与估计理论 | 第22-28页 |
2.3.1 经典最优检测 | 第22-25页 |
2.3.2 量子最优检测 | 第25-26页 |
2.3.3 平方根检测 | 第26-28页 |
2.4 现有的量子接收机简介 | 第28-38页 |
2.4.1 二元调制信号量了接收机 | 第28-32页 |
2.4.2 多元调制信号量子接收机 | 第32-37页 |
2.4.3 其它类型量子接收机 | 第37-38页 |
2.5 量子信道编码理论 | 第38-40页 |
第3章 QAM信号量子接收机 | 第40-59页 |
3.1 QAM信号接收机理论极限 | 第40-44页 |
3.1.1 标准量子极限 | 第40-42页 |
3.1.2 Helstrom极限 | 第42-44页 |
3.2 QAM信号Bondurant接收机 | 第44-48页 |
3.3 QAM信号自适应分区检测接收机 | 第48-52页 |
3.4 QAM信号混合接收机 | 第52-57页 |
3.5 总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二元调制多符号条件归零接收机 | 第59-76页 |
4.1 MPPM信号条件归零接收机 | 第59-69页 |
4.1.1 MPPM信号标准量子极限 | 第59-61页 |
4.1.2 MPPM信号Helstrom极限 | 第61-64页 |
4.1.3 MPPM条件归零接收机 | 第64-69页 |
4.2 编码后二元调制信号条件归零接收机 | 第69-75页 |
4.2.1 Hamming码与极化编码 | 第69-71页 |
4.2.2 编码后二元调制信号标准量子极限 | 第71-72页 |
4.2.3 编码后二元调制信号优量子检测极限 | 第72页 |
4.2.4 编码后二元调圳信号条件归零接收机 | 第72-75页 |
4.3 总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量子接收机初步实验研究 | 第76-83页 |
5.1 实验原理及实验平台搭建 | 第76-78页 |
5.2 Kennedy接收机实验验证 | 第78-79页 |
5.3 总结 | 第79-8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研究成果总结 | 第83-84页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