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白水河滑坡状态跃迁研究

作者简历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0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2 滑坡状态跃迁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D-S证据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18页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第18-20页
第二章 方法背景第20-27页
    2.1 D-S证据理论第20-23页
        2.1.1 D-S证据理论的提出第20-21页
        2.1.2 D-S证据理论的基本函数第21-22页
        2.1.3 Dempster合成法则第22-23页
    2.2 k均值算法第23-24页
    2.3 粒子群优化算法第24页
    2.4 BP神经网络第24-26页
    2.5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先验数据的获取第27-34页
    3.1 “阶梯型”监测点第27-31页
        3.1.1 白水河滑坡第27页
        3.1.2 八字门滑坡第27-30页
        3.1.3 卡子湾滑坡第30-31页
    3.2 人工降雨实验第31-33页
        3.2.1 实验仪器第31-32页
        3.2.2 实验方案第32-33页
    3.3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降雨数据的特征提取第34-42页
    4.1 降雨数据的预处理第34-37页
        4.1.1 按次统计降雨数据第34-35页
        4.1.2 运用k均值算法划分降雨类型第35-36页
        4.1.3 蒸发、入渗、径流的数据获取第36-37页
    4.2 降雨数据的特征向量表示第37-39页
        4.2.1 月降雨特征参量第37-38页
        4.2.2 求取12维权重系数第38页
        4.2.3 月降雨特征向量第38-39页
    4.3 验证降雨数据特征向量的有效性第39-40页
    4.4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五章 基于D-S证据理论的滑坡状态跃迁研究第42-47页
    5.1 滑坡状态的判定准则第42页
    5.2 识别框架的构造第42-44页
        5.2.1 判断问题的设立第43页
        5.2.2 评价指标的确定第43-44页
        5.2.3 识别框架的构造第44页
    5.3 基本可信度分配第44-45页
        5.3.1 概率的获取第44-45页
        5.3.2 基本可信度分配第45页
    5.4 Dempster合成法则第45-46页
        5.4.1 Dempster合成法则的定义第45页
        5.4.2 基本概率指派的信息融合第45-46页
    5.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六章 白水河滑坡实例第47-60页
    6.1 白水河滑坡简介第47-49页
    6.2 白水河滑坡的状态判定第49-50页
    6.3 白水河滑坡的识别框架第50页
    6.4 白水河滑坡的基本可信度第50-55页
        6.4.1 滑坡状态及其概率分配第50-51页
        6.4.2 降雨特征向量类型及其概率分配第51-53页
        6.4.3 库水位类型及其概率分配第53-54页
        6.4.4 基本可信度分配第54-55页
    6.5 多源信息的D-S证据理论信息融合第55页
    6.6 结果分析第55-58页
    6.7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60-62页
    7.1 总结第60-61页
    7.2 展望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矿区周边土壤稀土形态标准物质研制及其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研究
下一篇:东北东部山区主要树种水分生理特性及耐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