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基于手机的人际交往形态演变研究—媒介环境学视角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20页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7-10页
        一、研究缘起第7-9页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第9-10页
    第二节 已有成果的研究综述第10-14页
        一、“手机人际传播”研究综述第10-12页
        二、“媒介环境学”研究综述第12-14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14-16页
        一、文献研究法第15页
        二、比较研究法第15-16页
        三、参与式观察法第16页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说第16-20页
        一、手机第16页
        二、人际交往形态第16-17页
        三、媒介环境学第17-20页
第一章 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时期:“熟人社交”的延伸第20-28页
    第一节 作为变化原理的交往媒介:从固话到“大哥大”第20-21页
    第二节 模拟制式手机对于人际交往环境的构建第21-24页
        一、突破时空阻隔的符号环境第22页
        二、身份象征性的感知环境第22-23页
        三、等级分化加重的社会环境第23-24页
    第三节 “熟人社交”阶段:基于熟人列表的单向度交往第24-28页
        一、辅助型工具点缀日常化交往第24-25页
        二、“点对点”单向度的移动关系网第25-26页
        三、新型差序格局初步形成第26页
        四、“熟人社交”的延伸第26-28页
第二章 数字移动电话时期:向“泛熟人社交”的转移第28-36页
    第一节 作为变化原理的交往媒介:从语音通话到手机短信文本互动第28-29页
    第二节 手机短信对于人际交往环境的构建第29-32页
        一、异步互动的符号环境第29-30页
        二、多感官交织的感知环境第30-31页
        三、文明风尚席卷的社会环境第31-32页
    第三节 “泛熟人社交”阶段:趋于同质化的批量交往第32-36页
        一、强化型工具延展日常社交第32-33页
        二、“点对点/面”的放射性传播路径第33页
        三、群发功能催生的同质化交往第33-34页
        四、向“泛熟人社交”的转移第34-36页
第三章 第二代移动通讯技术时期:“半熟人社交”的形成第36-43页
    第一节 作为变化原理的交往媒介:从单一文本到多媒体文本会话第36-37页
    第二节 功能手机对于人际交往环境的构建第37-39页
        一、多节点无线互联的符号环境第37页
        二、高频次选择性的感知环境第37-38页
        三、去中心化格局的社会环境第38-39页
    第三节 “半熟人社交”阶段:以族群为核心的兴趣交往第39-43页
        一、伴随型工具指导日常社交第39页
        二、“面对点”的多维度兴趣社交第39-40页
        三、兴趣社交建构的手机族群第40-41页
        四、“半熟人社交”的形成第41-43页
第四章 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时期:“扮熟人社交”的拟回归第43-50页
    第一节 作为变化原理的交往媒介:从键盘式手机到触屏智能手机第43-44页
    第二节 智能手机对于人际交往环境的构建第44-46页
        一、拟面对面交流的符号环境第44-45页
        二、在场与缺席混杂的感知环境第45页
        三、公私领域融合的社会环境第45-46页
    第三节 “扮熟人社交”阶段:惯常表演的角色交往第46-50页
        一、依赖型工具主导日常社交第46-47页
        二、“面对面”圈层群组交往模式第47-48页
        三、从后台走向前台的角色扮演第48-49页
        四、“扮熟人社交”的拟回归第49-50页
结语第50-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后记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户外真人秀明星草根化现象分析
下一篇:新记《大公报》与国、共两党关系之历史流变研究(1926-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