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光性能监测与均衡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的需求,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14-20页 |
1.1.1 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的需求 | 第14-16页 |
1.1.2 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16-20页 |
1.2 选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4页 |
第二章 数字相干光通信基础 | 第34-54页 |
2.1 数字相干光传输系统 | 第34-36页 |
2.2 发射机 | 第36-46页 |
2.2.1 电路部分 | 第37-40页 |
2.2.2 光路部分 | 第40-46页 |
2.3 数字相干接收机 | 第46-49页 |
2.3.1 相干光前端 | 第46-48页 |
2.3.2 数字信号处理单元 | 第48-49页 |
2.4 偏分复用系统 | 第49-52页 |
2.4.1 偏分复用系统的基本概念 | 第49-50页 |
2.4.2 偏分复用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50页 |
2.4.3 偏分复用系统的基本结构 | 第50-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三章 光纤信道建模与均衡技术的研究 | 第54-84页 |
3.1 光纤信道建模 | 第55-63页 |
3.1.1 损耗 | 第56页 |
3.1.2 色度色散 | 第56-58页 |
3.1.3 偏振模色散 | 第58-60页 |
3.1.4 非线性效应 | 第60-61页 |
3.1.5 ASE噪声 | 第61页 |
3.1.6 滤波器 | 第61-63页 |
3.2 均衡技术的研究 | 第63-76页 |
3.2.1 色度色散补偿 | 第64-68页 |
3.2.2 偏振解复用 | 第68-73页 |
3.2.3 载波频偏估计 | 第73-74页 |
3.2.4 载波相位恢复 | 第74-76页 |
3.3 仿真验证 | 第76-78页 |
3.3.1 系统描述 | 第76-77页 |
3.3.2 算法验证 | 第77-78页 |
3.4 实验验证 | 第78-81页 |
3.4.1 系统描述 | 第78-79页 |
3.4.2 算法验证 | 第79-8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第四章 周期性训练序列辅助的带内光信噪比监测 | 第84-100页 |
4.1 OSNR的定义及基本监测方法 | 第84-88页 |
4.2 工作原理 | 第88-93页 |
4.2.1 信号与带内噪声的周期特性 | 第88-89页 |
4.2.2 周期性训练序列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89-92页 |
4.2.3 PMD的影响 | 第92-93页 |
4.3 仿真设置和结果分析 | 第93-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第五章 基于数字导频的载波频偏估计 | 第100-116页 |
5.1 载波频偏的背景 | 第100-104页 |
5.2 工作原理 | 第104-107页 |
5.2.1 帧结构 | 第104页 |
5.2.2 基于数字导频FOE的工作原理 | 第104-107页 |
5.3 估计范围和精度 | 第107页 |
5.4 CD,PMD和各种滤波器效应的影响 | 第107页 |
5.5 仿真设置和结果 | 第107-11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6-120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116-117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117-120页 |
缩略词 | 第120-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