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煤的结构 | 第12-16页 |
1.1.1 煤分子结构模型 | 第12-15页 |
1.1.2 煤结构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2 物理化学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1.2.1 常温抽提 | 第16-17页 |
1.2.2 热溶 | 第17-20页 |
1.3计算化学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3.1 计算化学概述 | 第20-21页 |
1.3.2 分子模拟软件介绍 | 第21页 |
1.3.3 计算化学在煤化学中的具体应用 | 第21-23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4-33页 |
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24-25页 |
2.1.1 煤样 | 第24页 |
2.1.2 实验所用试剂 | 第24-25页 |
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2.3.1 连续热溶 | 第25-26页 |
2.3.2 TDSF的分级 | 第26-28页 |
2.3.3 煤样的溶胀性能测定 | 第28-29页 |
2.4 煤样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 第29-31页 |
2.4.1 系统条件 | 第29页 |
2.4.2 实验条件 | 第29页 |
2.4.3 模型的建立 | 第29页 |
2.4.4 模型的溶胀过程 | 第29-31页 |
2.5 分析表征方法 | 第31-33页 |
2.5.1 热重(TG-DTG)分析 | 第31页 |
2.5.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1页 |
2.5.3 元素分析 | 第31页 |
2.5.4 凝胶色谱分析(GPC) | 第31页 |
2.5.5 核磁共振 | 第31-33页 |
第三章 UF煤热溶分级和溶胀性能研究 | 第33-50页 |
3.1 UF煤的热重分析 | 第33-34页 |
3.2 UF煤热溶及热溶物的分级萃取性能 | 第34-36页 |
3.3 UF煤各级分级产物表征 | 第36-48页 |
3.3.1 元素分析 | 第36-38页 |
3.3.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8-44页 |
3.3.3 GPC分析 | 第44-48页 |
3.4 UF煤溶胀性能研究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UF煤结构模型构建、分子动力学模拟及溶胀性能模拟 | 第50-70页 |
4.1 UF煤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50-54页 |
4.1.1 UF煤的结构参数 | 第50-52页 |
4.1.2 各级分级产物模型的构建与修正 | 第52-54页 |
4.2 UF煤结构模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54-59页 |
4.2.1 能量最优几何构型 | 第54-58页 |
4.2.2 UF煤分子模型的密度模拟 | 第58-59页 |
4.3 UF煤分子溶胀的计算机模拟 | 第59-68页 |
4.3.1 UF煤结构模型与甲醇体系的作用 | 第60-62页 |
4.3.2 UF煤结构模型与甲苯体系的作用 | 第62-64页 |
4.3.3 UF煤结构模型与四氢呋喃体系的作用 | 第64-66页 |
4.3.4 UF煤结构模型与四氢萘体系的作用 | 第66-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SC热溶分级性能研究及结构模拟 | 第70-83页 |
5.1 SC热溶分级性能研究 | 第70-77页 |
5.1.1 SC的热重分析 | 第70页 |
5.1.2 SC TDSF及其分级萃取性能 | 第70-71页 |
5.1.3 SC各级分级产物表征 | 第71-77页 |
5.2 SC结构模型的建立及动力学模拟 | 第77-82页 |
5.2.1 SC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77-78页 |
5.2.2 SC结构模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78-80页 |
5.2.3 SC结构模型的密度模拟 | 第80-8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