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货币论文--中国货币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20页
    1.1 研究主题第8页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10页
    1.3 文献综述第10-17页
        1.3.1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3.2 货币政策纵向非对称效应的研究第11-14页
        1.3.3 货币政策的横向非对称效应的研究第14-17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第17-18页
        1.4.1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页
        1.4.2 本文创新与不足第17-18页
    1.5 研究框架第18-20页
第2章 理论基础第20-27页
    2.1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第20-24页
        2.1.1 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第20-21页
        2.1.2 货币数量论推导出的货币中性论第21页
        2.1.3 凯恩斯的货币非中性论第21-22页
        2.1.4 货币学派的短期非中性、长期中性理论第22-23页
        2.1.5 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无效论”第23页
        2.1.6 新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非中性论第23-24页
    2.2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成因的相关理论第24-27页
        2.2.1 预期理论第24页
        2.2.2 价格粘性理论第24-25页
        2.2.3 金融加速器理论第25页
        2.2.4 信用约束理论第25-27页
第3章 我国货币政策回顾第27-32页
    3.1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中介目标概述第27-29页
        3.1.1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概述第27-28页
        3.1.2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概述第28-29页
    3.2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与效果回顾第29-32页
        3.2.1 1992—1996年的货币政策第29页
        3.2.2 1997—2002 年的货币政策第29-30页
        3.2.3 2003—2008 年货币政策第30页
        3.2.4 2008—2010 年的货币政策第30-31页
        3.2.5 2011 年至今的货币政策第31-32页
第4章 变量选取与构建模型第32-37页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第32-33页
    4.2 MS-VAR模型介绍第33-34页
    4.3 平稳性检验第34页
    4.4 构建模型第34-37页
        4.4.1 确定滞后阶数第35页
        4.4.2 确定区制个数第35页
        4.4.3 确定模型形式第35-37页
第5章 基于MSIH(3)-VAR(2)模型结果的实证分析第37-46页
    5.1 模型结果分析第37-40页
        5.1.1 区制状态分析第37-39页
        5.1.2 区制相关概率分析第39-40页
    5.2 分区制的脉冲响应分析第40-46页
        5.2.1 三区制下各变量对通货膨胀冲击的脉冲响应第41页
        5.2.2 三区制下各变量对货币供给冲击的脉冲响应第41-43页
        5.2.3 三区制下各变量对利率冲击的脉冲响应第43-44页
        5.2.4 三区制下各变量对信贷规模冲击的脉冲响应第44页
        5.2.5 三区制下各变量对汇率冲击的脉冲响应第44-46页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第46-51页
    6.1 研究结论第46-47页
        6.1.1 我国经济周期三区制的结论第46-47页
        6.1.2 分区制脉冲响应分析的结论第47页
    6.2 政策建议第47-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下一篇:右删失数据下混合线性回归模型的稳健EM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