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事“送达难”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我国民事送达的现状 | 第9-20页 |
一、立法规定 | 第9-12页 |
(一) 送达方式的适用 | 第9-10页 |
(二) 送达行为的规范 | 第10-11页 |
(三) 送达效力的实现 | 第11-12页 |
二、实践中的做法 | 第12-13页 |
(一) 首选送达方式的替换 | 第12页 |
(二) 部分送达方式的弃用 | 第12-13页 |
三、民事送达的阻滞 | 第13-20页 |
(一) 送达行为的不规范 | 第13-18页 |
(二) 送达效力的阻却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我国民事“送达难”成因的理论分析 | 第20-27页 |
一、送达制度的不足 | 第20页 |
(一) “全责型”送达模式的不适应 | 第20页 |
(二) 影响法官中立性 | 第20页 |
二、社会背景复杂 | 第20-22页 |
(一) 人口流动性大 | 第20-21页 |
(二) 公共服务组织功能不完善 | 第21页 |
(三) 公众意识的不足 | 第21-22页 |
三、失信成本低廉 | 第22页 |
(一) 送达主体 | 第22页 |
(二) 被送达人 | 第22页 |
(三) 邮递人员 | 第22页 |
四、送达方式不合理和具体性不足 | 第22-27页 |
(一) 首选方式规定机械 | 第22-23页 |
(二) 部分规定缺乏操作性 | 第23-27页 |
第三章 我国民事“送达难”的解决路径 | 第27-39页 |
一、送达制度的完善 | 第27-30页 |
(一) 送达模式的转变 | 第27页 |
(二) 成立送达室 | 第27-28页 |
(三) 改善送达地制度 | 第28-30页 |
二、社会背景的应对 | 第30页 |
(一) 强化公共服务组织的功能 | 第30页 |
(二) 加强法制宣传 | 第30页 |
三、送达方式的优化 | 第30-37页 |
(一) 送达方式的立法完善 | 第30-34页 |
(二) 证明方式的变通 | 第34-37页 |
四、送达行为的改进 | 第37-39页 |
(一) 送达主体行为的完善 | 第37页 |
(二) 被送达人失信行为的惩戒 | 第37-38页 |
(三) 送达机构行为的规范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