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23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一) 腐败的基本概念 | 第11-12页 |
(二) “为官不为”型腐败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三) 腐败治理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四) 习近平关于“为官不为”型腐败治理思想 | 第13-14页 |
三、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第19-21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二) 历史研究法 | 第21-22页 |
(三) 系统研究法 | 第22页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为官不为”型腐败治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23-38页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为官不为”的治理理念 | 第23-27页 |
(一) 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 | 第23-24页 |
(二) 重视组织建设和党内生活 | 第24-25页 |
(三) 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 第25-27页 |
二、中共历届领导集体关于“为官不为”型腐败的治理思想 | 第27-35页 |
(一) 毛泽东关于“为官不为”型腐败的治理思想 | 第27-29页 |
(二) 邓小平关于“为官不为”型腐败的治理思想 | 第29-32页 |
(三) 江泽民关于“为官不为”型腐败的治理思想 | 第32-34页 |
(四) 胡锦涛关于“为官不为”型腐败的治理思想 | 第34-35页 |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勤政思想 | 第35-38页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为官不为”型腐败治理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历程 | 第38-46页 |
一、习近平关于“为官不为”型腐败治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38-43页 |
(一) 全球形势变化的考验必须整治“为官不为” | 第38-40页 |
(二) 国内新的历史任务需要整治“为官不为” | 第40-42页 |
(三) 反腐形势依然严峻要求整治“为官不为” | 第42-43页 |
二、习近平关于“为官不为”型腐败治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43-46页 |
(一) “为官不为”型腐败治理思想的萌芽期 | 第43-44页 |
(二) “为官不为”型腐败治理思想初步形成 | 第44页 |
(三) “为官不为”型腐败治理思想走向成熟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为官不为”型腐败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46-59页 |
一、治理对象:“为官不为”类型的科学划分 | 第46-48页 |
(一) 本领恐慌“不会为” | 第46-47页 |
(二) 当官没劲“不愿为” | 第47页 |
(三) 为官不易“不作为” | 第47-48页 |
二、治理原则:“三步走”方案的顶层设计 | 第48-51页 |
(一) 搞清“为官不为”的乱象本质 | 第48-49页 |
(二) 找出“为官不为”的症结原因 | 第49-50页 |
(三) 尽快扭转“为官不为”的局面 | 第50-51页 |
三、治理途径:“一体两翼”的战略布局 | 第51-59页 |
(一) 以思想信念治理为“体”,倡导担当精神 | 第51-54页 |
(二) 以党的纪律为尺子,强化党内监督之“翼” | 第54-56页 |
(三) 以问责制度为导向,规范督查问责之“翼” | 第56-59页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为官不为”型腐败治理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 第59-70页 |
一、习近平关于“为官不为”型腐败治理思想的主要特点 | 第59-62页 |
(一) 标准严格 | 第59-60页 |
(二) 内容系统 | 第60-61页 |
(三) 措施完善 | 第61-62页 |
二、习近平关于“为官不为”型腐败治理思想的重大意义 | 第62-7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62-66页 |
(二) 现实指导意义 | 第66-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