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生境适宜性评价与黑颈鹤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生境的概念 | 第12页 |
1.2.2 生境适宜性评价 | 第12-14页 |
1.2.3 黑颈鹤及其生境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确定影响黑颈鹤生境适宜性的生境因子 | 第15页 |
1.3.2 数据准备与空间数据库建立 | 第15页 |
1.3.3 生境适宜度评价 | 第15-16页 |
1.3.4 生境景观格局分析 | 第16页 |
1.3.5 黑颈鹤生境保护状况评价 | 第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1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2.3 河流水文 | 第18-19页 |
2.4 气候 | 第19页 |
2.5 植被 | 第19页 |
2.6 旅游资源 | 第19-20页 |
2.7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概述 | 第21-31页 |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1-26页 |
3.1.1 遥感数据选取及预处理 | 第21-24页 |
3.1.2 野外调查数据 | 第24-25页 |
3.1.3. 其他数据 | 第25-2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6-31页 |
3.2.1 景观格局分析 | 第26-27页 |
3.2.2 黑颈鹤生境适宜性评价 | 第27-29页 |
3.2.3 黑颈鹤生境适宜性保护成效分析 | 第29-31页 |
第四章 雅鲁藏布江中游黑颈鹤保护区景观格局与黑颈鹤生境适宜性变化分析 | 第31-45页 |
4.1 黑颈鹤保护区景观变化分析 | 第31-39页 |
4.1.1 黑颈鹤保护区景观面积变化 | 第31-34页 |
4.1.2 黑颈鹤保护区景观格局指数变化 | 第34-39页 |
4.2 黑颈鹤生境适宜性变化分析 | 第39-45页 |
4.2.1 黑颈鹤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精度检验 | 第39页 |
4.2.2 黑颈鹤生境适宜性时空变化分析 | 第39-45页 |
第五章 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分析与驱动力分析 | 第45-60页 |
5.1 自然保护区保护比例变化分析 | 第45-49页 |
5.2 自然保护区保护效率指数变化分析 | 第49-52页 |
5.3 人类活动因素 | 第52页 |
5.4 自然因素 | 第52-59页 |
5.4.1 保护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 第52-58页 |
(1)年均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 第53页 |
(2) 保护区年均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 第53-54页 |
(3) 保护区降水越冬期、非越冬期变化特征分析 | 第54-56页 |
(4) 保护区气温越冬期、非越冬期变化特征分析 | 第56-58页 |
5.4.2 气候变化对生境的影响 | 第58-59页 |
5.5 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保护对策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3页 |
6.1 结论 | 第60-61页 |
6.2 创新点 | 第61-62页 |
6.3 存在不足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