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9-23页 |
1.1 燃油中硫化物的危害 | 第9页 |
1.2 燃油中硫化物的种类及分布 | 第9-10页 |
1.3 燃油脱硫的重要性及意义 | 第10-11页 |
1.4 主要燃油脱硫技术 | 第11-15页 |
1.4.1 加氢脱硫技术 | 第11-13页 |
1.4.2 非加氢脱硫技术 | 第13页 |
1.4.3 萃取脱硫(EDS) | 第13-14页 |
1.4.4 吸附脱硫(ADS) | 第14页 |
1.4.5 生物脱硫(BDS) | 第14-15页 |
1.5 氧化脱硫(ODS) | 第15-20页 |
1.5.1 H_2O_2体系 | 第17-18页 |
1.5.2 有机过氧化物氧化体系 | 第18-19页 |
1.5.3 分子氧体系 | 第19-20页 |
1.6 杂多酸的性质 | 第20-21页 |
1.7 碳纳米管简介 | 第21页 |
1.8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8.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21页 |
1.8.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3-26页 |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23-24页 |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3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3-24页 |
2.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4-25页 |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 第24页 |
2.2.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4页 |
2.2.3 TG/DTA分析 | 第24页 |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第24页 |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 第24-25页 |
2.2.6 N_2吸附表征 | 第25页 |
2.3 氧气氧化脱硫评价 | 第25页 |
2.4 检测方法 | 第25-26页 |
3 H_5PMo_(10)V_2O_(40)/CNTs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脱硫的研究 | 第26-42页 |
3.1 磷钼钒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页 |
3.2 原始碳纳米管和纯化后碳纳米管的表征 | 第26-27页 |
3.2.1 碳纳米管的EDS表征 | 第26-27页 |
3.2.2 碳纳米管的FT-IR表征 | 第27页 |
3.3 H_5PMo_(10)V_2O_(40)/CNTs催化剂的表征 | 第27-32页 |
3.3.1 催化剂SEM表征 | 第27-28页 |
3.3.2 催化剂TEM表征 | 第28页 |
3.3.3 催化剂的FT-IR表征 | 第28-29页 |
3.3.4 催化剂XRD表征结果 | 第29-30页 |
3.3.5 催化剂TG表征 | 第30-31页 |
3.3.6 催化剂N_2物理吸附表征 | 第31-32页 |
3.4 H_5PMo_(10)V_2O_(40)/CNTs催化剂氧化脱硫活性研究 | 第32-37页 |
3.4.1 不同催化剂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 第32页 |
3.4.2 反应温度对DBT脱除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3 反应时间对DBT脱除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4 初始氧分压对DBT脱除的影响 | 第34页 |
3.4.5 催化剂用量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6 不同硫化物的催化氧化效果 | 第35-36页 |
3.4.7 催化剂寿命的研究 | 第36-37页 |
3.5 不同烃类的影响 | 第37-38页 |
3.6 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38-39页 |
3.7 产物分析 | 第39-41页 |
3.7.1 红外分析 | 第39-40页 |
3.7.2 ~1H-NMR谱图(CDCl_3) | 第40-41页 |
3.8 小结 | 第41-42页 |
4 H_5PMo_(10)V_2O_(40)催化剂萃取氧化脱硫的研究 | 第42-50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H_5PMo_(10)V_2O_(40)催化剂萃取氧化脱硫活性研究 | 第42-47页 |
4.2.1 不同萃取剂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2 反应温度对DBT脱除的影响 | 第43页 |
4.2.3 反应时间对DBT脱除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4 初始氧分压对DBT脱除的影响 | 第44页 |
4.2.5 剂油比对DBT脱除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6 催化剂用量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7 不同硫化物的催化氧化效果 | 第46页 |
4.2.8 催化剂寿命的研究 | 第46-47页 |
4.3 不同烃类的影响 | 第47页 |
4.4 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47-49页 |
4.5 小结 | 第49-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6 展望 | 第51-52页 |
7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9-60页 |
9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