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5页 |
(一)主观原因 | 第9页 |
(二)国内全科教师培养现状 | 第9-11页 |
(三)国内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 第11-12页 |
(四)国家相关政策标准对小学教育全科教师培养的需求 | 第12-13页 |
(五)国家相关政策标准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 第13-15页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三、本文主要观点和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一)主要观点 | 第17页 |
(二)主要思路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19-38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4页 |
(一)小学全科教师 | 第19-21页 |
(二)教育实践 | 第21-23页 |
(三)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 | 第23-2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24-38页 |
(一)国内外关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研究综述 | 第24-29页 |
(二)国内外关于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综述 | 第29-38页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 第38-43页 |
一、关于教育实践能力的哲学基础 | 第38-39页 |
二、关于教育实践能力的社会学基础 | 第39-40页 |
三、关于教育实践能力的心理学基础 | 第40-43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43-54页 |
一、研究对象和实践技能培训体系简介 | 第43-45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43-44页 |
(二)实践技能培训体系 | 第44-45页 |
二、研究方法和工具 | 第45-51页 |
(一)行动研究的概念界定 | 第46-47页 |
(二)行动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 第47-48页 |
(三)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与方法 | 第48-51页 |
三、研究过程 | 第51-54页 |
(一)研究过程简述 | 第51-52页 |
(二)数据收集过程简述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过程 | 第54-98页 |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获取“与客观世界对话”的教育实践能力 | 第54-68页 |
(一)总体行动方案制定 | 第54-55页 |
(二)校内实训模块实施 | 第55-57页 |
(三)校外见习模块实施 | 第57-58页 |
(四)校内校外讲座模块实施 | 第58-59页 |
(五)假期实践活动模块实施 | 第59-60页 |
(六)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记录 | 第60-64页 |
(七)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总结 | 第64-68页 |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获取“与他人对话”的教育实践能力 | 第68-86页 |
(一)对第一轮方案的修订与补充 | 第68-71页 |
(二)校内实训+“互联网+”交流平台模块实施 | 第71-72页 |
(三)校外见习+“互联网+”实训平台模块实施 | 第72-73页 |
(四)校内实训展示活动模块实施 | 第73-75页 |
(五)校内校外讲座+“互联网+”实训平台模块实施 | 第75-76页 |
(六)假期实践活动+课标反思模块实施 | 第76页 |
(七)第二轮行动研究反思记录 | 第76-83页 |
(八)第二轮行动研究反思总结 | 第83-86页 |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获取“与自我对话”的教育实践能力 | 第86-98页 |
(一)对第二轮行动方案的修订和补充 | 第86-90页 |
(二)校内合班实训+“互联网+”交流平台模块实施 | 第90-91页 |
(三)校外见习+“互联网+”实训平台+跨年级分享模块实施 | 第91-92页 |
(四)校内实训展示活动+模拟全科真实课堂教学+跨年级点评模块实施 | 第92-93页 |
(五)校内校外讲座+“互联网+”实训平台+全科模块实施 | 第93-94页 |
(六)假期实践活动+课标反思+开展教育调查模块实施 | 第94-95页 |
(七)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记录与总结 | 第95-98页 |
第五章 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98-101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98页 |
二、对于本次研究的反思 | 第98-99页 |
(一)对于研究设计的反思 | 第98-99页 |
(二)对于研究过程的反思 | 第99页 |
三、对于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反思 | 第99-101页 |
(一)培养模式层面 | 第99-100页 |
(二)课程设置层面 | 第100页 |
(三)师资层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个人简介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