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14-26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2 研究进展 | 第14-24页 |
2.1 油菜秸饲料化利用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2.1.1 油菜秸的产量 | 第14-15页 |
2.1.2 油菜秸资源利用现状 | 第15-16页 |
2.1.3 油菜秸饲料化利用 | 第16-20页 |
2.1.3.1 油菜秸物理特性 | 第16-17页 |
2.1.3.2 油菜秸营养价值 | 第17-18页 |
2.1.3.3 抗营养因子 | 第18-19页 |
2.1.3.4 适口性 | 第19页 |
2.1.3.5 油菜秸的饲用价值 | 第19页 |
2.1.3.6 油菜秸加工技术 | 第19-20页 |
2.2 粗饲料饲用价值评价技术 | 第20-23页 |
2.2.1 常规分析法 | 第20页 |
2.2.2 范式纤维分析法 | 第20-21页 |
2.2.3 适口性 | 第21页 |
2.2.4 降解率 | 第21-22页 |
2.2.5 RFV | 第22页 |
2.2.6 GI | 第22-23页 |
2.3 影响粗饲料营养价值的因素 | 第23-24页 |
2.3.1 不同品种对粗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 | 第23页 |
2.3.2 不同收获时间对粗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 | 第23页 |
2.3.3 不同部位对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 | 第23页 |
2.3.4 不同干燥方式对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 | 第23-24页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页 |
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4.1 本研究主要内容 | 第24页 |
4.2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26-61页 |
试验一 不同品种油菜秸理化性质及其营养价值评价 | 第26-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1.2 样品采集 | 第26-27页 |
1.3 样品处理及指标测定 | 第27-29页 |
1.3.1 油菜秸物理性状测定 | 第27-28页 |
1.3.2 油菜秸化学成分测定 | 第28页 |
1.3.3 油菜秸营养价值的计算 | 第28-29页 |
1.4 统计分析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2.1 物理性状 | 第29-34页 |
2.1.1 油菜茎解剖构造 | 第29-33页 |
2.1.2 形态学指标与剪切力 | 第33-34页 |
2.2 不同品种油菜秸化学性质及RFV值 | 第34-36页 |
3 讨论 | 第36-39页 |
3.1 不同品种油菜秸物理性质的差异 | 第36-37页 |
3.2 不同品种油菜秸化学成分的差异 | 第37-38页 |
3.3 不同品种油菜秸RFV值的差异 | 第38-39页 |
4 小结 | 第39-40页 |
试验二 不同收获时间对油菜籽实产量及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 | 第40-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1.2 样品采集 | 第40页 |
1.3 样品处理 | 第40页 |
1.4 测定指标和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1.5 统计分析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2.1 不同收获时间下的油菜植株形态特征比较 | 第41页 |
2.2 收获时间对油菜籽千粒重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 收获时间对油菜籽含油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2.4 收获时间对油菜籽千粒总油脂收获量的影响 | 第43页 |
2.5 收获时间对油菜秸营养成分的影响 | 第43-44页 |
2.6 收获时间对油菜秸RFV值的影响 | 第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3.1 不同收获时间对油菜籽收获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 不同收获时间对油菜秸营养价值的影响 | 第45-46页 |
4 小结 | 第46-47页 |
试验三 油菜秸不同利用部位的理化性状及营养价值评定 | 第47-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1.2 样品采集 | 第47页 |
1.3 样品处理及测定指标 | 第47-48页 |
1.3.1 油菜秸茎解剖结构 | 第47页 |
1.3.2 油菜秸茎剪切力 | 第47页 |
1.3.3 油菜秸营养成分含量 | 第47页 |
1.3.4 不同留茬高度油菜秸营养成分含量及RFV值 | 第47-48页 |
1.4 统计分析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2.1 油菜秸不同部位的物理性质 | 第48-50页 |
2.1.1 内部解剖构造 | 第48-50页 |
2.1.2 形态学指标与剪切力 | 第50页 |
2.2 油菜秸不同部位的化学性质 | 第50页 |
2.3 油菜秸不同部位的RFV值 | 第50-51页 |
2.4 油菜秸不同留茬高度下营养成分含量及RFV值差异 | 第51页 |
3 讨论 | 第51-53页 |
3.1 油菜秸不同部位的物理性质比较 | 第51-52页 |
3.2 油菜秸不同部位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 | 第52-53页 |
4 小结 | 第53-54页 |
试验四 不同干燥方式对油菜秸理化性质及营养价值的影响 | 第54-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1.2 样品采集 | 第54页 |
1.3 样品处理 | 第54页 |
1.3.1 油菜秸茎剪切力 | 第54页 |
1.3.2 油菜秸硫甙含量 | 第54页 |
1.3.3 油菜秸营养成分含量 | 第54页 |
1.4 统计分析 | 第54-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6页 |
2.1 不同干燥方式下油菜秸的剪切力 | 第55页 |
2.2 不同干燥方式下油菜秸的化学成分含量 | 第55页 |
2.3 不同干燥方式下油菜秸的RFV值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57页 |
3.1 不同干燥方式对油菜秸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56页 |
3.2 不同干燥方式对油菜秸RFV值的影响 | 第56-57页 |
4 小结 | 第57-58页 |
试验五 油菜秸理化性状相关分析 | 第58-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8页 |
1.2 样品采集 | 第58页 |
1.3 样品处理和指标测定 | 第58页 |
1.4 统计分析 | 第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2.1 油菜秸理化性状间相关 | 第58-59页 |
2.2 油菜秸化学性状间相关 | 第59-60页 |
3 讨论 | 第60页 |
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部分 全文结论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61-62页 |
1 论文总体结论 | 第61页 |
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