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理论取向团体治疗对物质滥用者的干预效果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 第一节 物质滥用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一、药物滥用的产生和危害 | 第11-12页 |
| 二、物质滥用的治疗 | 第12-15页 |
| (一) 国外关于物质滥用心理康复研究 | 第12-13页 |
| (二) 国内关于物质滥用心理康复研究 | 第13页 |
| (三) 物质滥用的团体治疗 | 第13-14页 |
| (四) 物质滥用的团体治疗的应用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跨理论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一、跨理论模式的概念 | 第15-19页 |
| (一) 改变阶段 | 第16-18页 |
| (二) 变化过程 | 第18-19页 |
| 二、跨理论模式团体治疗模式在物质滥用中的应用现状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研究设想 | 第20-27页 |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2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20页 |
| (一) 社会意义 | 第20页 |
| (二) 学术意义 | 第20页 |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0-27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 二、研究工具 | 第21-25页 |
| (一) 《团体治疗方案》 | 第21-24页 |
| (二)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第24页 |
| (三) 《药物渴求量表》 | 第24页 |
| (四) 《复吸倾向性量表》 | 第24-25页 |
| (五)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 第25页 |
| (六) 《访谈提纲》 | 第25页 |
| 三、研究设计 | 第25-26页 |
| (一) 前测 | 第25页 |
| (二) 实施治疗 | 第25页 |
| (三) 后测 | 第25-26页 |
| 四、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27-36页 |
| 第一节 基本情况分析 | 第27-29页 |
| 第二节 两组干预效果差异比较 | 第29-31页 |
| 第三节 实验组质性访谈结果 | 第31-35页 |
| 一、对团体治疗的最深感触/印象 | 第31-32页 |
| 二、团体治疗收获 | 第32页 |
| 三、团体治疗前后变化 | 第32-33页 |
| 四、团体治疗对生活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五、对团体治疗的建议 | 第34-35页 |
| 第四节 两组出院后跟踪随访结果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 第36-42页 |
| 第一节 跨理论团体治疗对物质滥用者的干预效果分析 | 第36-39页 |
| 一、两组心理健康的改变情况 | 第36-37页 |
| 二、两组药物渴求及复吸倾向的改变情况 | 第37-38页 |
| 三、两组应对方式的改变情况 | 第38页 |
| 四、两组院后随访的分析情况 | 第38-39页 |
| 第二节 团体治疗的有效性因素讨论与分析 | 第39-42页 |
| 一、团体氛围 | 第39-40页 |
| 二、人际学习 | 第40页 |
| 三、提高社交技巧 | 第40页 |
| 四、新观念的传播 | 第40-41页 |
| 五、具体方法的习得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42-44页 |
| 第一节 结论 | 第42页 |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2-43页 |
| 一、自愿戒毒领域的研究对象 | 第42页 |
| 二、团体治疗的新理论取向 | 第42页 |
| 三、集中式的团体治疗 | 第42-43页 |
|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3-44页 |
| 一、研究问卷的施测 | 第43页 |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43页 |
| 三、方案设置的缺陷 | 第43-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附录 | 第50-65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附件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