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2 研究区域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5-21页 |
2.1 物理模型的确立 | 第15-17页 |
2.2 数值模型的描述 | 第17-18页 |
2.3 边界条件以及特征参数 | 第18-21页 |
2.3.1 边界条件 | 第18-19页 |
2.3.2 传热以及流动阻力特征参数的定义 | 第19-21页 |
3 数学模拟计算 | 第21-34页 |
3.1 区域的离散 | 第21-26页 |
3.1.1 坐标系的转换 | 第21-24页 |
3.1.2 网格生成简要概述 | 第24-26页 |
3.2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处理 | 第26-29页 |
3.2.1 控制方程的转化 | 第26-27页 |
3.2.2 代数方程的建立 | 第27-28页 |
3.2.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离散化处理 | 第28-29页 |
3.3 速度和压力的修正 | 第29-32页 |
3.3.1 速度的修正 | 第29-31页 |
3.3.2 压力的修正 | 第31-32页 |
3.3.3 同位网格上SIMPLE算法的实施步骤 | 第32页 |
3.4 数值模拟结果收敛的判定准则 | 第32-34页 |
4 网格生成独立性考核以及数值结果的考核 | 第34-37页 |
4.1 研究区域的网格生成 | 第34-35页 |
4.2 计算区域网格独立性考核 | 第35-36页 |
4.3 数值计算结果的考核 | 第36-37页 |
5 计算区域的确定 | 第37-40页 |
5.1 计算区域大小分析 | 第37页 |
5.2 气道长对平均努塞尔数和阻力的影响 | 第37-39页 |
5.3 气道长对强化传热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6 冲压交错球凸/球凹翅片通道与平直通道的对比 | 第40-47页 |
6.1 平均Nu与f | 第40-41页 |
6.2 局部努塞尔数与横向平均努塞尔数 | 第41-42页 |
6.3 温度场 | 第42-43页 |
6.4 流场 | 第43-45页 |
6.5 强化传热效果 | 第45-46页 |
6.6 强化传热机理 | 第46-47页 |
7 结构参数对冲压交错球凸/球凹翅片通道传热和阻力等的影响 | 第47-59页 |
7.1 球凸/球凹半径R | 第47-48页 |
7.2 截取球凸/球凹高度S_0 | 第48-50页 |
7.3 矩形通道的高H | 第50-51页 |
7.4 矩形通道的宽l | 第51-55页 |
7.4.1 矩形通道的宽l对流动和传热的影响 | 第51-52页 |
7.4.2 最佳翅片间距l | 第52-55页 |
7.5 结构参数对二次流强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7.6 努塞尔数、阻力系数和二次流强度与结构参数与工作参数的关联式 | 第56-59页 |
8 周期性波纹通道 | 第59-70页 |
8.1 周期性波纹通道概述 | 第59-60页 |
8.2 波纹通道振幅A的影响 | 第60-62页 |
8.3 波纹通道波长λ的影响 | 第62-63页 |
8.4 波纹通道高H的影响 | 第63-64页 |
8.5 波纹通道宽L的影响 | 第64-66页 |
8.5.1 矩形通道的宽l对阻力和传热的影响 | 第64-65页 |
8.5.2 最佳翅片间距l | 第65-66页 |
8.6 结构参数对二次流的影响 | 第66-67页 |
8.7 努塞尔数、阻力系数和二次流强度与结构参数与工作参数的关联式 | 第67-70页 |
9 等面积条件下波纹翅片通道与球凸/球凹翅片通道的对比 | 第70-76页 |
9.1 平均努塞尔数Nu | 第70-71页 |
9.2 阻力系数f | 第71-72页 |
9.3 强化传热因子JF | 第72-73页 |
9.4 二次流强度Se_m | 第73-74页 |
9.5 对比分析结论 | 第74-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1 结论 | 第76-77页 |
2 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83-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