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第一节 青风藤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一、化学成分 | 第15页 |
二、青藤碱在治疗RA上的相关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第15-17页 |
1 镇痛作用 | 第15页 |
2 抗炎作用 | 第15-16页 |
3 免疫抑制作用 | 第16页 |
4 青风藤在治疗RA上的临床应用 | 第16-17页 |
三、青藤碱的药动学研究 | 第17-18页 |
1 体内过程的研究 | 第17-18页 |
2 体内分布的研究 | 第18页 |
四、小结 | 第18页 |
第二节 雷公藤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一、化学成分 | 第19页 |
二、雷公藤在治疗RA上的相关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第19-20页 |
1 抗炎作用 | 第19页 |
2 免疫调节作用 | 第19页 |
3 骨保护作用 | 第19-20页 |
4 雷公藤在治疗RA上的临床应用 | 第20页 |
三、雷公藤甲素的药动学研究 | 第20-21页 |
四、小结 | 第21页 |
第三节、微乳凝胶的研究概况 | 第21-23页 |
一、微乳和微乳凝胶 | 第21-22页 |
二、微乳凝胶的给药方式 | 第22页 |
1 微乳凝胶经皮给药 | 第22页 |
2 微乳凝胶黏膜给药 | 第22页 |
三、小结 | 第22-23页 |
第四节、微透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一、微透析探针与微透析技术采样原理 | 第23-24页 |
1 微透析探针 | 第23页 |
2 微透析技术采样原理 | 第23-24页 |
二、微透析探针回收率 | 第24-26页 |
1 影响探针回收率的因素 | 第24-25页 |
2 探针回收率的测定 | 第25-26页 |
三、微透析技术在不同器官或组织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1 脑部微透析 | 第26页 |
2 血液微透析 | 第26页 |
3 皮肤微透析 | 第26-27页 |
4 关节腔微透析 | 第27页 |
四、小结 | 第27页 |
第五节、本论文的创新点及技术路线图 | 第27-29页 |
第二章 中心复合设计法优选双藤微乳凝胶中青风藤和雷公藤剂量配比 | 第29-37页 |
一、仪器与材料 | 第29-30页 |
1 仪器 | 第29页 |
2 材料 | 第29-30页 |
3 实验动物与分组 | 第30页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30-35页 |
1 双藤微乳凝胶的制备 | 第30页 |
2 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制备 | 第30页 |
3 给药方式 | 第30-31页 |
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31页 |
5 实验设计与处理 | 第31-32页 |
6 模型拟合与最佳用量和配比的预测 | 第32-34页 |
7 药效学实验验证 | 第34-35页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35-37页 |
1 小结 | 第35-36页 |
2 讨论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双藤微乳凝胶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37-42页 |
一、材料与动物 | 第37页 |
1 材料 | 第37页 |
2 动物 | 第37页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37-41页 |
1 双藤微乳和双藤微乳凝胶的制备 | 第37页 |
2 双藤微乳凝胶口服与皮肤给药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 第37-41页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41-42页 |
1 小结 | 第41页 |
2 讨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双藤微乳凝胶体外释放度的考察 | 第42-51页 |
一、仪器与材料 | 第42-43页 |
1 仪器 | 第42页 |
2 试药 | 第42-43页 |
二、方法和结果 | 第43-49页 |
1 双藤微乳凝胶的制备 | 第43页 |
2 青藤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3-45页 |
3 雷公藤甲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5-47页 |
4 体外释放度实验 | 第47-49页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49-51页 |
1 小结 | 第49页 |
2 讨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双藤微乳凝胶药动学研究 | 第51-89页 |
第一节 青藤碱、雷公藤甲素皮肤和关节腔在体微透析方法的建立 | 第51-69页 |
一、仪器与材料 | 第51-52页 |
1 仪器 | 第51-52页 |
2 试药 | 第52页 |
3 动物 | 第52页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52-66页 |
1 青藤碱、雷公藤甲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52-58页 |
2 微透析回收率和传递率的计算方法 | 第58页 |
3 增量法优选体外微透析最佳灌流流速 | 第58-60页 |
4 浓度对青藤碱、雷公藤甲素皮肤和关节腔探针体外回收率的影响 | 第60-62页 |
5 在体微透析探针传递率的测定与稳定性考察 | 第62-66页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66-69页 |
1 小结 | 第66页 |
2 讨论 | 第66-69页 |
第二节 双藤微乳凝胶在体皮肤药动学研究 | 第69-78页 |
一、仪器与材料 | 第69-70页 |
1 仪器 | 第69页 |
2 试药 | 第69页 |
3 动物 | 第69-70页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70-76页 |
1 双藤微乳凝胶的制备 | 第70页 |
2 透析液中青藤碱、雷公藤甲素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70-72页 |
3 双藤微乳凝胶在体微透析试验 | 第72-76页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76-78页 |
1 小结 | 第76页 |
2 讨论 | 第76-78页 |
第三节 微透析联用LC-MS/MS研究双藤微乳凝胶关节腔、血浆药动学 | 第78-89页 |
一、仪器与材料 | 第78-79页 |
1 仪器 | 第78页 |
2 试药 | 第78-79页 |
3 动物 | 第79页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79-83页 |
1 青藤碱液相色谱-质谱测定条件 | 第79页 |
2 溶液的配制 | 第79-80页 |
3 样品处理 | 第80页 |
4 标准曲线及最低定量限 | 第80页 |
5 专属性 | 第80-82页 |
6 精密度考察 | 第82页 |
7 稳定性考察 | 第82页 |
8 提取回收率 | 第82页 |
9 基质效应 | 第82-83页 |
三、药动学实验 | 第83-87页 |
1 双藤微乳与双藤微乳凝胶的制备 | 第83页 |
2 动物试验 | 第83-87页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87-89页 |
1 小结 | 第87页 |
2 讨论 | 第87-89页 |
结语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附件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