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 1.1 主要概念界定 | 第9-12页 | 
| 1.1.1 死亡 | 第9-10页 | 
| 1.1.2 死亡教育 | 第10-12页 |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 1.2.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 1.2.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3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第2章 美国、日本、台湾死亡教育的主要经验 | 第23-30页 | 
| 2.1 政府提供有效保障 | 第23-24页 | 
| 2.2 社会组织积极推进 | 第24-25页 | 
| 2.3 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实践 | 第25-26页 | 
| 2.4 重视心理辅导教育 | 第26-27页 | 
| 2.5 教学体系科学完善 | 第27-30页 | 
| 第3章 我国大学生死亡态度现状、死亡教育需求及群体差异分析 | 第30-46页 | 
| 3.1 调研设计 | 第30-31页 | 
| 3.1.1 问卷设计 | 第30页 | 
| 3.1.2 调研地点选择 | 第30-31页 | 
| 3.1.3 调研及统计方法 | 第31页 | 
| 3.2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 | 第31-33页 | 
| 3.3 我国大学生死亡态度现状分析 | 第33-35页 | 
| 3.3.1 死亡态度现状描述分析 | 第33-34页 | 
| 3.3.2 死亡态度存在问题分析 | 第34-35页 | 
| 3.4 我国大学生死亡教育相关需求分析 | 第35-37页 | 
| 3.4.1 我国大学生对死亡教育的需求程度分析 | 第35页 | 
| 3.4.2 死亡教育主体选择 | 第35-36页 | 
| 3.4.3 死亡教育内容选择 | 第36页 | 
| 3.4.4 死亡教育方式选择 | 第36-37页 | 
| 3.5 我国大学生死亡态度群体差异分析 | 第37-46页 | 
| 3.5.1 生理心理层面 | 第37-38页 | 
| 3.5.2 思想文化层面 | 第38-40页 | 
| 3.5.3 成长环境层面 | 第40-41页 | 
| 3.5.4 死亡接触层面 | 第41-46页 | 
| 第4章 我国大学生死亡教育基本策略 | 第46-63页 | 
| 4.1 以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为指导 | 第46-48页 | 
| 4.1.1 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的形成与发展 | 第46-47页 | 
| 4.1.2 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的现实意义 | 第47-48页 | 
| 4.2 立足本土化的相关理论 | 第48-51页 | 
| 4.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智慧 | 第48-50页 | 
| 4.2.2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死观 | 第50-51页 | 
| 4.3 明确系统的死亡教育目标 | 第51-53页 | 
| 4.3.1 认知层面——深化认知,科学认知 | 第52页 | 
| 4.3.2 情感层面——尊重生命,感恩生命 | 第52页 | 
| 4.3.3 意志层面——抗挫耐压,意志坚定 | 第52页 | 
| 4.3.4 价值层面——生命无价,死有所值 | 第52页 | 
| 4.3.5 行为层面——预防自杀、他杀,实现生命价值 | 第52-53页 | 
| 4.4 遵循科学的死亡教育原则 | 第53-55页 | 
| 4.4.1 因地制宜原则 | 第53页 | 
| 4.4.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第53-54页 | 
| 4.4.3 协同联动原则 | 第54页 | 
| 4.4.4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 第54页 | 
| 4.4.5 主体性原则 | 第54-55页 | 
| 4.5 有针对性地选择死亡教育内容 | 第55-57页 | 
| 4.5.1 死亡认知教育 | 第55页 | 
| 4.5.2 死亡权责教育 | 第55-56页 | 
| 4.5.3 死亡价值教育 | 第56页 | 
| 4.5.4 死亡心理教育 | 第56页 | 
| 4.5.5 死亡应对及危机干预教育 | 第56-57页 | 
| 4.6 构建可行的死亡教育实施路径 | 第57-63页 | 
| 4.6.1 国家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死亡教育 | 第57-58页 | 
| 4.6.2 全面保障大学生死亡教育环境 | 第58-60页 | 
| 4.6.3 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死亡教育的有效结合 | 第60-61页 | 
| 4.6.4 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 | 第61-63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附录 | 第67-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