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灭弧防雷间隙切断工频续流电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输电线路防雷现状 | 第10-17页 |
1.2.1 我国输电线路传统防雷措施 | 第10-12页 |
1.2.2 国内外输电线路“疏导型”防雷方法发展 | 第12-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电弧物理特性及能量动态变化 | 第19-31页 |
2.1 电弧的伏安特性 | 第19页 |
2.2 电弧的电位梯度 | 第19-21页 |
2.3 电弧的温度 | 第21-22页 |
2.4 电弧的直径 | 第22页 |
2.5 电弧的能量过程 | 第22-26页 |
2.5.1 电弧弧柱的传导散热 | 第23-24页 |
2.5.2 电弧弧柱的辐射散热 | 第24页 |
2.5.3 电弧弧柱的对流散热 | 第24-26页 |
2.6 电弧间隙的介质恢复强度与电压恢复强度 | 第26-30页 |
2.6.1 电弧间隙的介质恢复强度 | 第26-28页 |
2.6.2 电弧间隙的电压恢复强度 | 第28-29页 |
2.6.3 介质恢复特性与电压恢复特性的竞争 | 第29-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爆炸物理特性与气吹电弧动态模型 | 第31-49页 |
3.1 炸药的爆炸 | 第31页 |
3.2 爆炸的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 | 第31-36页 |
3.2.1 爆炸内部问题 | 第31-35页 |
3.2.2 爆炸外部问题 | 第35-36页 |
3.3 炸药爆炸后空气冲击波的形成和传播 | 第36-37页 |
3.4 爆炸空气冲击波初始参数 | 第37-39页 |
3.5 爆炸冲击波的计算公式 | 第39-40页 |
3.5.1 爆炸空气冲击波峰值超压的计算 | 第39页 |
3.5.2 正压作用时间的计算 | 第39-40页 |
3.5.3 空气冲击波比冲量的计算 | 第40页 |
3.6 空气冲击波的破坏作用 | 第40-41页 |
3.7 爆炸气流作用下的电弧动态模型 | 第41-48页 |
3.7.1 分析气流中轴对称电弧的积分方法 | 第42-46页 |
3.7.2 在积分法基础上建立的气吹电弧模型 | 第46-4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灭弧过程仿真模拟与分析 | 第49-57页 |
4.1 FLUENT软件介绍 | 第49页 |
4.2 仿真几何建模 | 第49-50页 |
4.3 爆炸气流作用于电弧的温度场变化规律 | 第50-52页 |
4.4 爆炸气流作用于电弧的速度场变化规律 | 第52-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爆炸气流切断工频续流电弧试验 | 第57-65页 |
5.1 爆炸气流触发响应时间试验 | 第57-59页 |
5.2 爆炸气流切断电弧试验 | 第59-61页 |
5.3 灭弧时间测试试验 | 第61-63页 |
5.4 实际挂网运行 | 第63-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