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第9-12页 |
1.1.1“互联网+”发展态势迅猛 | 第9-10页 |
1.1.2 电力需求侧管理改革不断深化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互联网+”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电力需求侧管理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逻辑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中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现状 | 第17-28页 |
2.1 中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及其支持政策 | 第17-19页 |
2.1.1 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 | 第17-18页 |
2.1.2 中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的支持政策 | 第18-19页 |
2.2 中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现状 | 第19-22页 |
2.2.1 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成效 | 第20页 |
2.2.2 中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2.3 中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22-27页 |
2.3.1 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认识不足 | 第22-23页 |
2.3.2 电力需求侧管理市场化程度不高 | 第23-24页 |
2.3.3 缺乏明确的电力需求侧实施主体、管理机构 | 第24-25页 |
2.3.4 电力需求侧管理效益评估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2.3.5 当前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的支持性资源不足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中国电力需求侧管理SWOT分析及效益评估模型构建 | 第28-44页 |
3.1“互联网+”下电力需求侧管理SWOT分析 | 第28-29页 |
3.1.1 SWOT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3.1.2 SWOT分析方法的引入 | 第29页 |
3.2 电力需求侧管理SWOT具体分析 | 第29-33页 |
3.2.1 优势分析(strengths) | 第29-30页 |
3.2.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 第30-31页 |
3.2.3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 第31-32页 |
3.2.4 挑战分析(threats) | 第32-33页 |
3.3 电力需求侧管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3-35页 |
3.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3-34页 |
3.3.2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 第34页 |
3.3.3 指标一致化处理 | 第34-35页 |
3.4 电力需求侧管理效益模糊评价模型 | 第35-43页 |
3.4.1 分层构权法介绍 | 第35-37页 |
3.4.2 模糊数学评价方法 | 第37-39页 |
3.4.3 算例分析 | 第39-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互联网+”下中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路径选择 | 第44-53页 |
4.1 国际社会电力需求侧发展经验启示 | 第44-49页 |
4.1.1 重视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改进 | 第44-45页 |
4.1.2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 第45-46页 |
4.1.3 因地制宜选择电力需求侧管理运作模式 | 第46-47页 |
4.1.4 对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科学的效益评估 | 第47页 |
4.1.5 给予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充足的资源 | 第47-49页 |
4.2 完善中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49-52页 |
4.2.1 以“互联网+”发展战略优势促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 | 第50-51页 |
4.2.2 创新模式应对劣势促进中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 | 第51-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