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革命统一战线论文

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党员发展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2-26页
    一、研究背景第12-14页
        (一)主要背景第12-13页
        (二)新的社会阶层的相关理论第13-14页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9页
        (一)研究目的第14-15页
        (二)研究意义第15-19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4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9-22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22-24页
    四、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4-26页
        (一)主要研究内容第24页
        (二)研究方法第24-26页
第一章 在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党员的必要性第26-30页
    一、我国新形势下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课题第26-27页
        (一)党践行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的现实要求第26页
        (二)践行党建指导思想,丰富无产阶级党建理论第26页
        (三)贯彻并执行党的方针、路线的重要举措第26-27页
        (四)有利于提升党员队伍活力,增强党的先进性第27页
        (五)能够增强群众对党的认同,满足党的执政需求第27页
    二、在新的社会阶层加强党员发展的作用第27-30页
        (一)影响并带动新的社会阶层成员进行经济建设第27-28页
        (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成员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第28页
        (三)培养新的社会阶层人员胸系全局、团结奋进意识第28-30页
第二章 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党员发展的现状第30-39页
    一、新的社会阶层党员发展的背景条件第30-33页
        (一)政治地位得到认同与提升第30页
        (二)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革第30-31页
        (三)社会分配制度的完善第31页
        (四)国民经济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第31-32页
        (五)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第32页
        (六)国家政策的推动与扶持第32-33页
    二、新的社会阶层加强党员发展的前提第33-36页
        (一)群体内部人口构成学历较高第33-35页
        (二)新的社会阶层成员之间在空间分布上流动性强第35页
        (三)成员之间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第35页
        (四)个体间的政治诉求程度不同第35-36页
        (五)党员的职业构成与选择多样化第36页
    三、新的社会阶层党员发展的特点第36-39页
        (一)党员间交往呈现圈层化特点第36-37页
        (二)个体党员之间的相互独立性较强第37页
        (三)党员表现出自身能力与危机感并存的情况第37-38页
        (四)在阶层、地域选择方面具有明显的流动性第38-39页
第三章 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第39-45页
    一、从新的社会阶层党员自身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第39-41页
        (一)从尚未发展成为党员的个体角度分析问题第39-40页
        (二)从已经发展成为党员的个体角度分析问题第40-41页
    二、从新的社会阶层党员发展与培养体制的角度分析问题第41-44页
        (一)从新的社会阶层党员选拔角度分析问题第41-43页
        (二)从新的社会阶层已经具备党员资格的个体角度分析问题第43-44页
    三、从社会方面认识党员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第44-45页
        (一)社会群体对于新的社会阶层的社会成分认知不足第44页
        (二)新的社会阶层成员入党资格呈现物质化第44-45页
第四章 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党员发展的路径第45-51页
    一、坚持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党员高标准,制定专项计划第45-47页
        (一)严格执行《党章》要求,坚持党员入党高标准第45页
        (二)党员发展应遵循积极肯定、慎重选拔的原则第45-46页
        (三)申请入党成员能够坚持多方保密原则,经受组织考验第46-47页
    二、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党员的思想理论教育第47-48页
    三、完善新的社会阶层党员的管理和监督制度第48-50页
        (一)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管理党员,提升党员管理工作高效性第48页
        (二)改革和完善党组织的管理模式,为党员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第48-49页
        (三)加强对党员的监督,坚决执行不合格党员的退出机制第49-50页
    四、改革新的社会阶层党员发展的动态选择模式制度第50页
    五、明确党组织地位,保障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第50-51页
结语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56-57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间借贷:基本范畴、效力评判与规范化体系研究
下一篇:优秀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