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2页 |
1.1 能源及电力发展 | 第16-26页 |
1.1.1 能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驱动与支撑 | 第16-18页 |
1.1.2 中国及世界一次能源储量及消费结构特点 | 第18-21页 |
1.1.3 中国及世界电力装机容量及发电量结构特点 | 第21-25页 |
1.1.4 中国能源及电力发展展望 | 第25-26页 |
1.2 煤电发展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问题及减排迫切性 | 第26-30页 |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30-32页 |
第2章 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近零排放标准 | 第32-40页 |
2.1 中国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历史沿革 | 第32-37页 |
2.2 中国和世界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比 | 第37-38页 |
2.3 燃煤电厂和燃气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比 | 第38页 |
2.4 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近零排放标准的提出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近零排放技术路线集成研究应用 | 第40-69页 |
3.1 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分析 | 第40-61页 |
3.1.1 除尘技术 | 第40-49页 |
3.1.2 脱硫技术 | 第49-55页 |
3.1.3 低氮燃烧及宽负荷脱硝技术 | 第55-61页 |
3.2 近零排放技术路线的提出 | 第61-63页 |
3.3 近零排放工程实践 | 第63页 |
3.4 近零排放经济分析 | 第63-67页 |
3.5 近零排放技术路线适应性 | 第67-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监测 | 第69-89页 |
4.1 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第三方监测 | 第69-81页 |
4.1.1 监测方法及仪器仪表 | 第69-70页 |
4.1.2 现场监测案例 1 | 第70-73页 |
4.1.3 现场监测案例 2 | 第73-75页 |
4.1.4 现场测试案例 3 | 第75-81页 |
4.2 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 | 第81-88页 |
4.2.1 CEMS在线监测技术 | 第82-83页 |
4.2.2 CEMS在线监测质量控制 | 第83-86页 |
4.2.3 CEMS监测案例 | 第86-8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5章 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近零排放控制技术工程应用案例 | 第89-127页 |
5.1 不同等级燃煤机组近零排放技术方案 | 第89-92页 |
5.1.1 300MW(350MW)亚临界机组 | 第89-90页 |
5.1.2 350MW超临界机组 | 第90页 |
5.1.3 600MW亚临界机组 | 第90-91页 |
5.1.4 660MW超临界机组 | 第91页 |
5.1.5 1000MW超超临界机组 | 第91-92页 |
5.2 不同等级燃煤机组不同负荷下的污染物排放分析 | 第92-102页 |
5.2.1 300MW(350MW)亚临界机组 | 第92-95页 |
5.2.2 350MW超临界机组 | 第95页 |
5.2.3 600MW亚临界机组 | 第95-98页 |
5.2.4 660MW超临界机组 | 第98-100页 |
5.2.5 1000MW超超临界机组 | 第100-102页 |
5.3 不同等级燃煤机组改造前后污染物排放比较 | 第102-107页 |
5.4 不同等级燃煤机组长时间污染物排放分析 | 第107-124页 |
5.5 燃煤机组近零排放煤质影响分析 | 第124-12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6章 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控制单元设备对PM_(2.5)与SO_3的排放影响特性研究 | 第127-138页 |
6.1 细颗粒物(PM_(2.5))脱除技术集成研究 | 第127-129页 |
6.2 低低温静电除尘技术对烟尘排放的影响 | 第129-132页 |
6.3 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对烟尘排放的影响 | 第132-135页 |
6.4 湿式电除尘技术对PM_(2.5)、PM10及SO_3脱除效果 | 第135-13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7章 近零排放燃煤电厂与燃气电厂的经济性比较 | 第138-149页 |
7.1 工程造价 | 第138-139页 |
7.2 维护成本 | 第139页 |
7.3 售电完全成本 | 第139页 |
7.4 销售电价 | 第139-143页 |
7.5 发电社会成本 | 第143-146页 |
7.6 燃煤电厂CO_2减排的成本分析 | 第146-148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8章 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近零排放环境效果与社会效益 | 第149-153页 |
8.1 燃煤电厂近零排放的环境效果 | 第149-151页 |
8.2 燃煤电厂近零排放的社会效益 | 第151-152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52-153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3-156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53-154页 |
9.1.1 燃煤电厂近零排放技术路线可行 | 第153-154页 |
9.1.2 燃煤电厂近零排放经济性具有优势 | 第154页 |
9.1.3 燃煤电厂近零排放环境效果和社会效益显著 | 第154页 |
9.2 主要创新点 | 第154-155页 |
9.3 展望及建议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67-16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69-170页 |
致谢 | 第170-171页 |
作者简介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