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1.2.1 能源服务产业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2 价值网络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2.3 创造共享价值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2.4 价值增长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第2章 能源服务产业基本理论 | 第29-38页 |
2.1 能源服务产业相关内涵 | 第29-31页 |
2.1.1 能源服务 | 第29-30页 |
2.1.2 能源服务公司 | 第30页 |
2.1.3 能源服务产业 | 第30-31页 |
2.2 价值网络理论 | 第31-33页 |
2.3 创造价值共享理论 | 第33-34页 |
2.4 经济增长理论 | 第34-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国内外能源服务产业现状 | 第38-59页 |
3.1 我国能源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 第38-51页 |
3.1.1 我国能源服务产业的产生 | 第38-42页 |
3.1.2 我国能源服务产业的发展 | 第42-45页 |
3.1.3 我国能源服务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45-51页 |
3.2 国外能源服务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 第51-55页 |
3.2.1 美国 | 第52页 |
3.2.2 加拿大 | 第52-53页 |
3.2.3 日本 | 第53-54页 |
3.2.4 西班牙 | 第54页 |
3.2.5 经验启示 | 第54-55页 |
3.3 推进我国能源服务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 第55-57页 |
3.3.1 多渠道开发潜在市场 | 第55-56页 |
3.3.2 积极实施财政支持 | 第56页 |
3.3.3 鼓励多种融资手段相结合 | 第56页 |
3.3.4 建立健全能源服务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 | 第56-57页 |
3.3.5 鼓励经营模式创新 | 第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能源服务产业价值网络模型 | 第59-85页 |
4.1 能源服务产业价值网络构成要素 | 第59-60页 |
4.2 能源服务产业价值网络运行规则 | 第60-68页 |
4.2.1 能源服务产业市场运作模式 | 第60-62页 |
4.2.2 能源服务产业内在联接机制 | 第62-63页 |
4.2.3 能源服务产业运行动力机制 | 第63-65页 |
4.2.4 能源服务产业效益分配机制 | 第65-68页 |
4.3 能源服务产业价值网络模型构建 | 第68-78页 |
4.3.1 定义能源服务产业价值网络目标及确定网络边界 | 第68-69页 |
4.3.2 确定能源服务产业价值网络节点 | 第69页 |
4.3.3 识别能源服务产业网络各节点价值 | 第69-71页 |
4.3.4 定义能源服务产业价值网络各节点的价值关联 | 第71-77页 |
4.3.5 构建能源服务产业价值网络模型 | 第77-78页 |
4.4 能源服务产业价值网络节点价值关联分析 | 第78-84页 |
4.4.1 价值协调分析 | 第78-79页 |
4.4.2 价值贡献分析 | 第79-81页 |
4.4.3 价值获取分析 | 第81-82页 |
4.4.4 价值分配分析 | 第82-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基于创造共享价值机理的主体效益分析及价值分享模型 | 第85-112页 |
5.1 能源服务产业价值网络的创造共享价值机理研究 | 第85-90页 |
5.1.1 能源服务产业网络创造共享价值系统分析及边界确定 | 第85-87页 |
5.1.2 能源服务产业网络创造共享价值总系统因果关系 | 第87-88页 |
5.1.3 子系统因果反馈关系 | 第88-90页 |
5.2 能源服务产业价值网络主体效益分析模型 | 第90-103页 |
5.2.1 问题描述及相关假设 | 第90-92页 |
5.2.2 未采用能源服务的主体效益分析模型 | 第92-93页 |
5.2.3 能源服务模式下的主体效益分析模型 | 第93-97页 |
5.2.4 模型结果分析 | 第97-103页 |
5.3 能源服务产业价值网络价值分享模型 | 第103-108页 |
5.3.1 能源服务产业网络价值分享的理论基础 | 第103-104页 |
5.3.2 模型建立和参数确定 | 第104-106页 |
5.3.3 算例分析 | 第106-108页 |
5.4 促进能源服务产业价值网络主体间合作的对策建议 | 第108-111页 |
5.4.1 加强能源服务产业的规范性 | 第108-109页 |
5.4.2 提高能源服务公司的业务水平 | 第109-110页 |
5.4.3 提高能耗企业的节能主动性 | 第110-11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6章 能源服务产业各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型研究 | 第112-126页 |
6.1 能源服务产业经济增长主要因素分析 | 第112-115页 |
6.2 经济增长模型建立 | 第115-118页 |
6.2.1 现有模型回顾 | 第115-116页 |
6.2.2 模型假定 | 第116-117页 |
6.2.3 参数估计 | 第117-118页 |
6.3 指标与数据 | 第118-122页 |
6.3.1 产业产出 | 第118页 |
6.3.2 劳动力投入 | 第118-119页 |
6.3.3 企业成长 | 第119页 |
6.3.4 人力资本 | 第119-120页 |
6.3.5 知识资本 | 第120页 |
6.3.6 政策因素 | 第120-121页 |
6.3.7 金融资本 | 第121-122页 |
6.4 各要素投入对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 第122-125页 |
6.4.1 参数估计结果 | 第122-124页 |
6.4.2 结果分析 | 第124-12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36-1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作者简介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