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还原物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返还原物请求权之行使条件与性质争论 | 第12-16页 |
(一)返还原物请求权之行使条件 | 第12-13页 |
(二)返还原物请求权之性质争论 | 第13-16页 |
1.学理争论之澄清 | 第13-14页 |
2.解释方法之甄别 | 第14-15页 |
3.立论基点之辨识 | 第15-16页 |
二、时效之立法动机、适用对象与法律后果 | 第16-21页 |
(一)时效之立法动机 | 第16-18页 |
(二)时效之适用对象 | 第18-20页 |
1.取得时效的适用对象 | 第18页 |
2.诉讼时效的适用对象 | 第18-20页 |
(三)时效之法律后果 | 第20-21页 |
1.取得时效的法律后果 | 第20页 |
2.诉讼时效的法律后果 | 第20-21页 |
三、比较法视野下的相关立法例与分析评述 | 第21-35页 |
(一)域外典型国家的相关立法例与分析评述 | 第22-29页 |
1.德国的相关立法例与分析评述 | 第22-25页 |
2.法国的相关立法例与分析评述 | 第25-28页 |
3.日本的相关立法例与分析评述 | 第28-29页 |
(二)我国的相关立法例与分析评述 | 第29-34页 |
1.现行的相关法律规定与分析评述 | 第29-32页 |
2.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立法例与分析评述 | 第32-34页 |
(三)小结 | 第34-35页 |
四、模式选择:疑虑消除与理论证成 | 第35-38页 |
(一)体系协调论——功能区分 | 第35-36页 |
(二)模式选择论——利益平衡 | 第36-37页 |
(三)终局抉择论——正本清源 | 第37-38页 |
五、实现路径:立法建议与制度完善 | 第38-42页 |
(一)不分畛域——无权占有人善意与恶意应同等对待 | 第38-39页 |
(二)期间继受——第三人继受无权占有人之占有期间 | 第39页 |
(三)合理区分——适用较普通诉讼时效长的时效期间 | 第39-40页 |
(四)并行不悖——同时规定取得时效与诉讼时效制度 | 第40页 |
(五)除外情形——既无信赖之外观便无救济之必要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一、中文类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二、外文类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