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山地旅游发展的社区能力研究--以安徽六安天堂寨景区周边村落为例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27页
    1.1 研究意义第19-21页
        1.1.1 现实意义第19页
        1.1.2 理论意义第19-21页
    1.2 研究框架第21-25页
        1.2.1 基本概念界定第21-23页
        1.2.2 研究问题识别第23-24页
        1.2.3 研究问题定位第24-25页
        1.2.4 研究总体架构第25页
    1.3 研究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27-47页
    2.1 旅游发展认知研究第27-35页
        2.1.1 发展认知的维度第27页
        2.1.2 发展认知的内容第27-30页
        2.1.3 发展认知的差异因素第30-32页
        2.1.4 发展认知的群体聚类研究第32-33页
        2.1.5 发展认知的理论解释第33-34页
        2.1.6 旅游发展认知研究的评述第34-35页
    2.2 社区旅游发展的能力建设机制第35-39页
        2.2.1 社区能力的内涵第35-36页
        2.2.2 社区能力建设的维度第36-39页
    2.3 社区能力建设的障碍第39-43页
        2.3.1 国外研究进展第41-43页
        2.3.2 国内研究进展第43页
    2.4 旅游发展的社区能力建设的支持政策第43-46页
        2.4.1 国外研究进展第43-45页
        2.4.2 国内研究进展第45-46页
    2.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研究设计第47-57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研究区域第47-48页
        3.2.1 案例地区位第47页
        3.2.2 天堂寨镇的资源环境特征第47-48页
        3.2.3 天堂寨镇旅游发展第48页
    3.3 研究方法论第48页
    3.4 研究方法第48-55页
        3.4.1 问卷调查第49-51页
        3.4.2 深度访谈第51-52页
        3.4.3 文本分析第52-55页
    3.5 研究方法小结第55页
    3.6 数据来源第55-57页
第四章 旅游发展中居民的社区能力第57-109页
    4.1 居民旅游发展认知实证分析第57-71页
        4.1.1 引言第57页
        4.1.2 居民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第57-58页
        4.1.3 居民旅游发展认知的描述分析第58-60页
        4.1.4 居民旅游发展认知的因素分析第60-62页
        4.1.5 居民旅游发展认知的多变量方差分析第62-67页
        4.1.6 基于旅游发展认知的社区居民聚类分析第67-71页
    4.2 居民旅游发展的社区能力建设第71-76页
        4.2.1 旅游发展的社区能力的描述分析第71-73页
        4.2.2 天堂寨旅游发展的社区能力的因素分析第73-74页
        4.2.3 天堂寨旅游发展的社区能力的地理分异第74-75页
        4.2.4 居民旅游发展认知对旅游发展的社区能力的影响第75-76页
    4.3 天堂寨旅游发展的社区能力障碍第76-95页
        4.3.1 天堂寨旅游发展的社区能力障碍的描述分析第76-79页
        4.3.2 天堂寨旅游发展的社区能力建设的障碍因素分析第79-80页
        4.3.3 基于旅游发展社区能力障碍的社区居民分类第80-82页
        4.3.4 居民旅游发展认知对旅游发展社区能力障碍的影响第82-84页
        4.3.5 社区旅游去权视角下的社区旅游能力建设的障碍机制第84-95页
    4.4 居民旅游就业的偏好第95-109页
        4.4.1 居民旅游就业偏好的描述分析第95页
        4.4.2 旅游就业偏好的最优尺度分析第95-99页
        4.4.3 基于对应分析的旅游就业偏好的地理分异第99-104页
        4.4.4 现在工作与旅游就业偏好对应分析第104-109页
第五章 旅游者与旅游发展的社区能力第109-128页
    5.1 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描述分析第109-110页
    5.2 旅游者餐饮偏好分析第110-114页
        5.2.1 描述分析第110页
        5.2.2 地方食品与旅游者餐饮满意度的相关分析第110-111页
        5.2.3 地方食品对旅游者餐饮满意度的影响第111-113页
        5.2.4 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旅游者餐饮满意度的影响第113-114页
    5.3 旅游者对天堂寨地方菜系与其他菜系偏好的比较分析第114-115页
    5.4 旅游者就餐考虑因素分析第115-116页
        5.4.1 就餐考虑因素描述分析第115-116页
        5.4.2 就餐考虑因素与就餐满意度的相关分析第116页
    5.5 旅游就餐满意度的因素分析第116-117页
    5.6 就餐考虑因素对餐饮满意度的影响第117-118页
    5.7 基于就餐考虑因素的旅游者聚类分析第118-121页
    5.8 基于旅游者视角的旅游发展的社区能力建设第121-128页
        5.8.1 数据来源第121页
        5.8.2 数据分析原理第121-122页
        5.8.3 数据分析方法第122页
        5.8.4 旅游者对天堂寨旅游发展的认知第122-125页
        5.8.5 基于旅游者视角的天堂寨社区旅游的参与方式第125-126页
        5.8.6 基于旅游者视角的天堂寨餐饮业持续发展的建议第126-127页
        5.8.7 基于旅游者视角的社区多利益主体旅游发展的社区能力建设建议第127-128页
第六章 旅游发展中地方政府的社区能力第128-144页
    6.1 前言第128页
    6.2 地方政府部门旅游发展的社区能力建设的动力机制第128-131页
        6.2.1 地方政府行动战略分析第128-131页
        6.2.2 地方官员的政治考核机制第131页
    6.3.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对政府官员与外部投资商的增权与去权第131-134页
        6.3.1 招商引资政策对政府官员的增权与去权第131-133页
        6.3.2 招商引资政策对外部投资商的增权第133-134页
    6.4 社区旅游政策对社区不同利益主体的影响第134-138页
        6.4.1 招商引资导向的社区旅游政策第134页
        6.4.2 社区旅游政策对外部投资商的影响第134-135页
        6.4.3 社区旅游政策对社区精英的影响第135页
        6.4.4 社区旅游政策对社区企业家的影响第135-136页
        6.4.5 社区旅游政策对社区居民的影响第136-138页
    6.5 天堂寨社会行动者网络与利益博弈第138-144页
        6.5.1 社区外的行动者网络与利益博弈第138页
        6.5.2 社区内的行动者网络与利益博弈第138-144页
第七章 旅游发展中旅游企业的社区能力第144-157页
    7.1 天堂寨镇旅游地与区域经济联系的地理背景分析第144页
        7.1.1 自然地理要素分析第144页
        7.1.2 经济地理要素分析第144页
        7.1.3 文化地理要素分析第144页
    7.2 不同产业链环节视角下天堂寨旅游业与山区农业经济之间的联系第144-156页
        7.2.1 饭店餐馆视角的旅游业与山区农业经济之间的联系第145-149页
        7.2.2 山地村落领导视角的天堂寨旅游业与山区农业经济联系第149-151页
        7.2.3 农家乐视角的天堂寨旅游业与山区农业经济联系第151-154页
        7.2.4 种养大户视角的天堂寨旅游业与山区农业经济联系第154-156页
    7.3 小结第156-157页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第157-160页
    8.1 主要研究结论第157-159页
        8.1.1 旅游发展中居民的社区能力第157-158页
        8.1.2 旅游者与旅游发展的社区能力第158页
        8.1.3 旅游发展中地方政府的社区能力第158页
        8.1.4 旅游发展中旅游企业的社区能力第158-159页
    8.2 论文的创新点第159页
    8.3 研究展望第159-160页
致谢第160-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72页
附录A:天堂寨镇农村旅游参与调查问卷第172-176页
附录B:六安市旅游者餐饮调查问卷第176-178页
附录C:六安饭店餐饮服务调查问卷第178-181页
附录D:研究数据与资料详细列表第181-183页
附录F: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成果第183-184页

论文共1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拒证权研究
下一篇:我国公司行贿犯罪的法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