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7页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7-23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 1.1 纳入标准 | 第17页 |
| 1.2 排除标准 | 第17页 |
| 1.3 中止和撤除标准 | 第17页 |
| 1.4 脱落病例 | 第17页 |
| 1.5 剔除标准 | 第17-18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8-23页 |
| 2.1 分组方法 | 第18页 |
| 2.2 药物及仪器信息 | 第18页 |
| 2.3 实验室方法 | 第18页 |
| 2.4 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 第18页 |
| 2.5 观察时间 | 第18-19页 |
| 2.6 观察指标 | 第19页 |
| 2.7 雌激素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 2.8 ATⅢ检测方法 | 第20页 |
| 2.9 FX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 2.10 统计学处理 | 第21页 |
| 2.11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结果 | 第23-30页 |
| 1 用药前研究组和对照组可比性研究 | 第23页 |
| 2 研究A组 | 第23-25页 |
| 3 研究B组 | 第25-28页 |
| 4 研究组组间比较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30-35页 |
| 1 在雌激素致血栓形成风险的过程中,MTHFR (CT/TT)、高Hcy、ACA阳性无明显影响 | 第30-31页 |
| 2 雌激素用药时血清中E_2水平 | 第31-32页 |
| 3 雌激素致栓风险机制:ATⅢ | 第32-33页 |
| 4 雌激素致栓风险机制:FX | 第33-34页 |
| 5 ERT的安全性 | 第34页 |
| 6 本实验的不足及展望 | 第34-35页 |
| 结论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 附录A | 第39-40页 |
| 附录B | 第40-41页 |
| 附录C | 第41-43页 |
| 附录D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文献综述 | 第45-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作者简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