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燃料油的含硫状况 | 第14-16页 |
1.2 脱硫技术 | 第16-21页 |
1.2.1 加氢脱硫(HDS) | 第16-17页 |
1.2.2 生物脱硫 | 第17-18页 |
1.2.3 吸附脱硫 | 第18页 |
1.2.4 氧化脱硫 | 第18-20页 |
1.2.5 过氧化氢杂多酸体系 | 第20-21页 |
1.3 杂多酸的应用 | 第21-24页 |
1.3.1 杂多酸简介 | 第21-22页 |
1.3.2 杂多酸在脱硫领域应用 | 第22-24页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BMIM]_3HPW/SiO_2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 | 第26-40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30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3 介孔二氧化硅负载咪哇磷钨酸盐脱硫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4 SiO_2负载咪唑磷钨酸盐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页 |
2.2.5 模拟油品催化氧化脱硫实验 | 第29页 |
2.2.6 催化剂的再生 | 第29页 |
2.2.7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9页 |
2.3.1 催化剂表征 | 第30-31页 |
2.3.2 反应温度对DBT脱硫效果影响 | 第31-32页 |
2.3.3 氧硫比对DBT脱硫效果影响 | 第32-33页 |
2.3.4 催化剂质量对DBT脱硫效果影响 | 第33-34页 |
2.3.5 催化剂不同负载量对DBT脱硫效果影响 | 第34-35页 |
2.3.6 催化剂负载方式对DBT脱硫效果影响 | 第35页 |
2.3.7 萃取剂类型对DBT脱硫效果影响 | 第35-36页 |
2.3.8 催化剂回收次数对DBT脱硫效果影响 | 第36-38页 |
2.3.9 负载方式对催化剂回收利用性能影响 | 第38-39页 |
2.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BMIM]_3HPW/C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 | 第40-45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3.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0-41页 |
3.2.2 模拟油品催化氧化脱硫实验 | 第41页 |
3.2.3 催化剂的再生 | 第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4页 |
3.3.1 温度对DBT脱硫结果影响 | 第41-42页 |
3.3.2 活性C预处理方式对DBT脱硫结果影响 | 第42-43页 |
3.3.3 催化剂负载量对DBT脱硫效果影响 | 第43-44页 |
3.3.4 氧硫比对DBT脱硫效果影响 | 第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200~ | 第45-52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4.2.1 真实油品脱硫实验 | 第45页 |
4.2.2 催化剂的再生 | 第45-4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1页 |
4.3.1 时间对200~ | 第46页 |
4.3.2 氧化剂用量对200~ | 第46-47页 |
4.3.3 催化剂类型对200~ | 第47-48页 |
4.3.4 催化剂用量对200~ | 第48-49页 |
4.3.5 催化剂负载量对200~ | 第49-50页 |
4.3.6 萃取剂对200~ | 第50-51页 |
4.3.7 CH_3COOH引入对200~ | 第51页 |
4.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实习心得 | 第52-55页 |
5.1 实习目的 | 第52页 |
5.2 实习公司简介 | 第52页 |
5.3 实习意义 | 第52页 |
5.4 实践主要内容 | 第52-53页 |
5.4.1 安全教育知识培训 | 第52页 |
5.4.2 研究初期准备 | 第52-53页 |
5.4.3 油品氧化脱硫研究具体安排 | 第53页 |
5.5 实习感悟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