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Android系统中Intent通信机制的漏洞分析框架及其应用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2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 1.3 框架方案 | 第13-14页 |
| 1.4 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背景及相关工作 | 第16-26页 |
| 2.1 Android基础知识 | 第16-20页 |
| 2.1.1 Activity | 第16-17页 |
| 2.1.2 Service | 第17-18页 |
| 2.1.3 Broadcast Receiver | 第18-19页 |
| 2.1.4 Content Provider | 第19页 |
| 2.1.5 AndroidManifest | 第19-20页 |
| 2.2 Intent机制 | 第20-21页 |
| 2.3 分析技术 | 第21-22页 |
| 2.3.1 静态分析 | 第22页 |
| 2.3.2 动态分析 | 第22页 |
| 2.4 漏洞定义 | 第22-24页 |
| 2.5 相关工作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框架设计和实现 | 第26-40页 |
| 3.1 分析框架概要 | 第26-27页 |
| 3.2 漏洞扫描部分 | 第27-36页 |
| 3.2.1 反编译 | 第27-28页 |
| 3.2.2 暴露组件分析 | 第28-29页 |
| 3.2.3 特征点搜索 | 第29-30页 |
| 3.2.4 执行路径求解 | 第30-32页 |
| 3.2.5 Intent流分析 | 第32-35页 |
| 3.2.6 实现 | 第35-36页 |
| 3.3 漏洞触发部分 | 第36-40页 |
| 3.3.1 测试用例生成 | 第37-38页 |
| 3.3.2 漏洞触发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实验和结果分析 | 第40-50页 |
| 4.1 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 4.2 漏洞应用分析 | 第42-45页 |
| 4.3 漏洞利用 | 第45-48页 |
| 4.4 建议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2页 |
| 5.1 总结 | 第50页 |
| 5.2 展望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6-57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