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地区沉积物中黑碳和重金属的浓度和来源的历史变化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1.1 大气污染物 | 第13页 |
| 1.2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 第13-14页 |
| 1.3 碳质气溶胶 | 第14-16页 |
| 1.4 重金属的来源和危害 | 第16-17页 |
| 1.5 有关沉积物样品研究国内的现状 | 第17-18页 |
|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8-21页 |
| 1.6.1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 1.6.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与定年 | 第21-28页 |
| 2.1 研究站点介绍 | 第21-22页 |
| 2.2 用Hysplit模型模拟该地区的污染情况 | 第22-25页 |
| 2.3 沉积物的定年 | 第25-28页 |
| 第三章 沉积物样品分析以及仪器介绍 | 第28-33页 |
| 3.1 黑碳的预处理 | 第28-29页 |
| 3.2 OC-EC浓度分析 | 第29-31页 |
| 3.3 高温碳和低温碳的测定 | 第31-32页 |
| 3.4 重金属样品的分析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黑碳的变化特征 | 第33-42页 |
| 4.1 高温碳和低温碳的测定结果 | 第33-34页 |
| 4.2 黑碳的变化特征 | 第34-37页 |
| 4.3 低温碳的变化特征 | 第37-38页 |
| 4.4 高温碳的变化特征 | 第38-39页 |
| 4.5 高温碳和低温碳的来源解析 | 第39-41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黑碳的沉积通量 | 第42-48页 |
| 5.1 黑碳的沉积通量的计算 | 第42页 |
| 5.2 黑碳的沉积速率 | 第42-44页 |
| 5.3 黑碳的沉积通量计算结果 | 第44页 |
| 5.4 和其它湖沉积通量的对比 | 第44-47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六章 重金属的变化特征 | 第48-56页 |
| 6.1 重金属的浓度变化特征 | 第48-49页 |
| 6.2 重金属的污染评估 | 第49-50页 |
| 6.3 用PMF模型进行源解析 | 第50-55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6-58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 7.2 论文的创新性 | 第57页 |
| 7.3 展望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