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醉驾入刑”的历史背景、立法历程及实施效果 | 第9-13页 |
一、“醉驾入刑”的历史背景 | 第9页 |
二、“醉驾入刑”的立法历程 | 第9-11页 |
三、“醉驾入刑”的社会效果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典型案例及争议焦点 | 第13-16页 |
一、唐浩彬危险驾驶案 | 第13-14页 |
(一)案情简介 | 第13页 |
(二)争议焦点 | 第13-14页 |
二、廖开田危险驾驶案 | 第14-15页 |
(一)案情简介 | 第14页 |
(二)争议焦点 | 第14-15页 |
三、林海危险驾驶案 | 第15-16页 |
(一)案情简介 | 第15页 |
(二)争议焦点 | 第15-16页 |
第三章 主要争议问题分析 | 第16-28页 |
一、“醉驾型”危险驾驶罪构罪要件及“但书”条款的理解 | 第16-21页 |
(一)“醉驾型”危险驾驶罪构罪要件 | 第16-19页 |
(二)“但书”条款的理解 | 第19-21页 |
二、“醉驾型”危险驾驶罪“道路”中“小区道路”的理解和认定 | 第21-24页 |
(一)“醉驾型”危险驾驶罪“道路”中“小区道路”的理解 | 第21-22页 |
(二)“醉驾型”危险驾驶罪中关于“小区道路”作为“道路”的认定 | 第22-24页 |
三、“醉驾型”危险驾驶罪“机动车”中“电动自行车”的理解和认定 | 第24-28页 |
(一)“醉驾型”危险驾驶罪“机动车”中“电动自行车”的理解 | 第24-25页 |
(二)“超标电动车”不作为“醉驾型”危险驾驶罪中“机动车”的认定 | 第25-28页 |
第四章 相关争议问题各国(地区)的做法 | 第28-34页 |
一、关于“醉驾型”危险驾驶行为是否一律入罪 | 第28-29页 |
(一)美国 | 第28页 |
(二)德国 | 第28页 |
(三)中国台湾 | 第28-29页 |
(四)中国 | 第29页 |
二、关于行为空间“道路”之“小区道路” | 第29-31页 |
(一)美国、加拿大 | 第29-30页 |
(二)欧洲各国 | 第30页 |
(三)中国台湾 | 第30页 |
(四)中国 | 第30-31页 |
三、关于行为载体“机动车”之“电动自行车” | 第31-34页 |
(一)美国 | 第31页 |
(二)日本 | 第31-32页 |
(三)澳大利亚 | 第32页 |
(四)中国香港 | 第32页 |
(五)中国 | 第32-34页 |
第五章 司法实践中的几点建议 | 第34-38页 |
一、“但书”条款在司法实践中的合理适用 | 第34-35页 |
二、将社会危害性引入到醉驾的行为空间、载体合并考虑 | 第35-36页 |
三、量刑时考虑多种因素,充分体现刑法“宽严相济”政策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个人简介 | 第40-41页 |
后记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