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1.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SSR分子遗传标记及其在家蚕中的应用 | 第12-17页 |
·分子标记概述 | 第12页 |
·分子标记的优点 | 第12-13页 |
·SSR分子标记技术 | 第13-14页 |
·SSR分子标记在家蚕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遗传图谱构建 | 第14-15页 |
·基因定位 | 第15页 |
·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研究 | 第15-16页 |
·DNA指纹技术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16页 |
·展望 | 第16-17页 |
·家蚕基因组研究 | 第17-22页 |
·家蚕分子遗传图谱构建 | 第17-18页 |
·家蚕基因组计划 | 第18-19页 |
·家蚕的Z染色体连锁基因的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2.引言 | 第22-26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引物设计 | 第24页 |
·筛选两亲本间的多态性标记 | 第24页 |
·多态性标记的遗传分析 | 第24-25页 |
·易位片段功能基因的分析 | 第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3.实验材料、设计与方法 | 第26-31页 |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品种组配 | 第26-27页 |
·主要仪器、试剂 | 第27页 |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实验设计 | 第27-29页 |
·引物设计 | 第27-28页 |
·亲本间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 第28页 |
·亲本杂交后代F_1代的遗传分析 | 第28页 |
·回交一代BC_1的遗传分析 | 第28-29页 |
·F_1代双带型标记的克隆验证 | 第29页 |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功能基因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雌雄蛾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9-30页 |
·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30页 |
·PCR产物回收、克隆测序 | 第30页 |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功能基因 | 第30-31页 |
4.结果 | 第31-44页 |
·两亲本间多态性SSR标记的筛选 | 第31页 |
·F_1代遗传分析 | 第31-32页 |
·W染色体遗传验证 | 第32-34页 |
·BC_1代遗传稳定性的验证分析 | 第32页 |
·F_1代雌双带型标记的克隆验证 | 第32-34页 |
·功能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4-44页 |
·Goloco基因 | 第36-37页 |
·Bmcyc基因 | 第37页 |
·Ociad基因 | 第37-38页 |
·Par基因 | 第38-39页 |
·Aat基因 | 第39-41页 |
·Or3基因 | 第41-42页 |
·Cl-channel基因 | 第42页 |
·H-atps基因 | 第42页 |
·Pah基因 | 第42-44页 |
5.讨论 | 第44-48页 |
·SSR多态性标记的筛选及遗传验证 | 第44页 |
·功能基因的分析 | 第44-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附录 | 第55-70页 |
附录1:家蚕Z染色体Scaf.26与Scaf.72中SSR标记引物 | 第55-68页 |
附录2:常用试剂配制 | 第68页 |
附录3:F_1代双带型标记 | 第68-69页 |
附录4:F_1代双带型差异条带特异性引物序列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硕士学位论文标注 | 第72-73页 |